重视语文的文学性 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6期   作者:宁红丽
[导读] 语文教学活动包括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等。

        宁红丽
        勉县定军山镇中心小学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活动包括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等。而鉴赏能力就是能力培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重点从语文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手段去体现本学科的文学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去谈几点看法。
        关 键 词:语文教学  重视  文学性  培养  鉴赏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也是其它学科的基础,它承载着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功能,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纵览语文教育的现状,我们大多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虽然也分析思想内容,却抽掉了课文内容的感情之径,很少深入挖掘文章中闪烁的内在美,以至于学生只单纯记住了字、词、句。虽学过许多范文,但知识仅停滞于一般的感知,未进入到感受和感动阶段,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懂得欣赏,更有教师忽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却被考试的要求所左右,考什么便讲什么,其余一概认为是多余的,从而导致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较低。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活动包括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等。鉴赏能力就是能力培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从小就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美育的种子,让他们能在鉴赏中感知美、发现美、感悟美,这样,在重视读写训练的同时,如何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此,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作品的文学性,采用多种手段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浅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听、说、读、写,必须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中。学校教育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应是反复和循序渐进地。低年级阶段,学生能够听懂老师、同学和身边人的语意,明白在口头语言表达中能够按所要表达的意思来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并且使他们有意识地交流,从而培养社交的良好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其词汇量的缺乏和表达层次的不够清晰等特点,有意识地将一些童话小故事、寓言小故事及儿歌等内容带进课堂,让学生照着老师讲述的语气、语调,将这些小故事的内容概要互相之间讲述。这样不仅能使他们自小积累一定的文学底子,而且也受到美的熏陶。在中高年级阶段,由于学生自身年龄的增长,知识量的扩大和对更新更高知识的需求,这时候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在整体上的感受。因为文字本身是无生命的,而当它由作者赋予主观思想并按照一定的方法将文字组织起来时,也就构成了一部部富有生命活力的作品。
        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品味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鉴赏美。例如《海上日出》,文中对日出过程的描写,对不同情况下,太阳的形状、光亮、色彩、动态及周围事物的状态描写都十分准确、生动、传神,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把日出的过程写得细致、仪态万象,语言生动、形象,而且运用了比喻、拟人、借代、映衬等多种修辞手法。词语的选择运用也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所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美,继而使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得到升华。


        再如:当我讲授《草船借箭》一文时,让学生随着我的复述文章而使故事内容清晰、人物逐渐鲜活,紧接着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文章内容,体会出作者所塑造的非“人”而“神”的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明确标题中的“借”的真正含义,为了使学生不至于仅停留在文字和直接的人物描写上,故而,可设计一个写人的作文片段训练,采用渲染衬托的写法。这样的教学,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使学生能够对文学作品得到了美的鉴赏。
        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还体现在形式上。无论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的运用,还是结构的前后照应,上下的自然过渡和留有广阔的悬念空间等方面都可以说是鉴赏的具体内容。“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如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可以就诗歌的比喻、夸张的修辞格,及诗人对景物描摹大胆而合理想象的掌握,能够使学生得到美的感染。
        三、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能只停留在现成的书面文字上,还应当与各种文化媒体(报刊、影视等)、社会生活现象相联系起来。借辅助教学设备开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局限在自己以前直接感知的事物上面,因而对于一些文学作品在理解上比较肤浅,这时候可以借用教学挂图、多媒体等辅助设备来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从而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教授《瀑布》一文时,我先采用挂图让学生在视觉上感知,然后利用多媒体放出动态的图画,让学生欣赏这一壮观的自然美景,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教师让学生分组自主交流,然后归纳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师再做集体评说。随即又放出本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闭目静听,此时学生已被那“如烟,似雾……”的美妙之处所陶醉,有的还会心地点头微笑,有的屏息静思进入先前欣赏的图画中去了。教授者此时也将自己的感受、体会说出来,与文中内容进行对照比较。我认为以上的教学不光发挥出了组织者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对作品的文学功用和对学生的鉴赏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
        随着学生的文化基础的储备和积累,能够更深入地认识所有的文学作品总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和反映,因此,可通过观察、思考去发现它的美与丑,从而带给人以启示和感染。再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文中所给我们刻画的社会现实和令人痛心的小女孩,难道不能使我们每位读者深受感动?难道不为现实生活中那些饱受疾苦的贫穷地区的孩子的命运所担忧吗?
        总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
        因为语文教学内容中应包含着生动丰富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美,教学设计的情境美,读者与作品的情感融合、共鸣美等,尤其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更能培养人的情操美。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在阅读教学中,在传播知识的同时,除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还要指导小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逐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寻找美的音符,努力拨动学生美的心弦,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更纯朴、健康、高尚的审美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中的鉴赏初探》;
2、《语文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