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艳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分校 四川 成都 610043
摘要: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认识到两者融合的重要性,要不断分析和发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使语文课堂富有生动性。教师还要发挥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教学新思路与新方法,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使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得到共同提升,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融入
引言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师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将古诗词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以及文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重要的帮助,从而促进传统文化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开展。
1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1体现课程性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精神成长”。这将语文学科的教学由过去的知识传递,转移到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注重对学生语文文化素养的培养,为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在深入分析新课标时,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育的三个目标被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表现为以下三个内容:(1)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发展打下基础; (3)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文化角度理解和分析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能够探析这三个教学目标背后蕴含的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2发挥学科作用,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补充
很多教师错误地将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理解为“知识传授”,违背了上述提到的学科教学新目标,也导致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时有所局限,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语文教材上,完全被框死。实际上在语文课堂上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它能够促使语文教师从“三维目标”的角度上正确审视语文学科、审视语文教材。同时能够促使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有意识地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横纵补充。正如同北大教授童庆炳在《语文学习》中提出“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真正把它作为一种基因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不只是单纯地讲几篇古代诗文”,这一举措发挥了语文学科的积极作用,同时实现了教学补充。
2当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现状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文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中扮演着不可缺失的角色,并且它具有社会交往与人际交往的工具属性。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初中阶段的诸多教师与学生家长更多地将语文学科视为了提升中考分数的学科工具,而忽视了语文学科教育的人文价值,使语文教育难以突出在人文教育上的学科优势。在目前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白话文占据很大部分比重,而与传统文化有直接联系的课文内容较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对白话文的讲解中投入时间也较多。白话文蕴含的文化经典内容则较少,难以使学生体会与感悟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礼仪规范与精神内涵等内容。
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
3.1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所以,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帮助。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观沧海》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三国演义》作为导读,引出本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引出作者曹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过《三国演义》的视频,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掌握的知识,简单地介绍下曹操,然后教师对曹操的生平做出一个具体的讲解,重点讲解曹操创作古诗词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极大的渴望,然后让学生根据作者的生活节奏来学习整首诗。其中诗中磅礴的气势以及作者广阔的胸襟是学生重点理解和体会的内容,当学生在进行朗读的时候,要求学生调节朗读的节奏、发音、情感等,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中磅礴的气势,在朗读的过程中,脑海中最好地可以浮现当时的情景,从而感悟作者的豪言壮志,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2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因为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制订出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望岳》时,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经过不断地朗读理解古诗内容,对诗人的生平以及文学常识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知道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以及古诗朗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将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写作背景介绍给学生,然后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与泰山有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朗读,从而感受泰山庞大的气势;最后,深度剖析古诗内容,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经过对诗句的深度剖析,感受作者写作艺术之高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赞赏。所以,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通过反复地朗读古诗,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深入的赏析,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作者的心境有一个充分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3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师要想在古诗词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帮助。第一,教师一定要具有扎实的丰富的古诗词知识,在深度剖析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教师想要为学生全面地讲解古诗词的前提就是自己的文学功底要扎实,利用自身的文学素养来熏陶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第二,教师自己本身要真正地热爱古诗词。教师首先要热爱古诗词,对古诗词学而不厌,对古诗词进行深刻的分析与研究,感受其中蕴含的感情,对古诗词中的教学意义进行深入的发掘,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研读,从而对学生展开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文学素养的发展与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结束语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认识到两者融合的重要性,要不断分析和发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使语文课堂富有生动性。教师还要发挥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教学新思路与新方法,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使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得到共同提升,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汪钦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探讨[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09).
[2]李秀婷,李仁贵.浅说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渠道[J].中华少年,2019(13).
[3]刘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J].读天下(综合),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