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6期   作者:赵慕娇
[导读]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在这片厚土上孕育着深厚神秘的东方文化。
        赵慕娇
        长春市南关区苗圃小学校,吉林省长春市   130022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在这片厚土上孕育着深厚神秘的东方文化。 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其自身的繁衍生息中所不断积累并传承而来的各种文明分子,如思维观念、品德操守、作为要求、人生价值观、审美情趣、民族精神等,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二、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重要性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灿烂的传统文化成果,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涵盖了多个领域,内涵丰富,磅礴深远。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中华文化深层内涵,大致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书籍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例如,《论语》、《孟子》等,其核心思想中包含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等,引导人们做心怀仁爱,遵守大义,遵守礼仪,探索智慧,诚实守信,宽以待人的人,教人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处事观念,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在学习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德性、言行、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浩瀚的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数不尽的文化瑰宝璨若星河。有先秦诸子百家的“四书五经”、《道德经》等传世经典,有感情充沛的《诗经》、《离骚》,还有汉代气势恢宏的《两都赋》。从魏晋时期令后世文人倾羡的建安风骨,文风肆意,个性张扬,到诗歌空前繁盛的大唐盛世,无数的重量级诗人在诗歌史上划上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再到宋词,温婉的李清照,豪迈的苏轼,“大江东去”的宏阔壮丽,前年已去,仍然历历在目......这内涵丰富的浩渺的传统文化的海洋,徜徉其中,对培养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与文化与古代中国几千年来一脉相承,并且不断地发扬和完善。在世界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神秘而内涵丰富的东方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身在中华民族,身为炎黄子孙,我们为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骄傲。身为中国人,我们为祖先的劳动与智慧自豪。二零二零年,这个庚子年,新冠病毒疫情爆发,我们这个古老而又健壮的中华民族再一次向世界展现了他雄姿和人民的团结。在世界其他国家还在努力抗击疫情的时候,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许多曾经工作与生活在海外的华人,第一时间想要回到祖国的怀抱,这片土地让他们落叶归根,找到归宿。这在过去几十年里,一些人们相对来说更认可去国外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正是这种文化认同与归属感使海外游子心系家乡,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是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成为国之栋梁,为建设更好的祖国而奉献,正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4.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常接触的就是古典诗词,历史散文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都将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品性。

学习了岳飞,懂得精忠报国的伟大。学习了司马迁,懂得了信念的力量。学习了文天祥,懂得了气节比生命可贵......无数的历史人物,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历历在目,无不体现着永不服输的民族精神,成为学生品性形成的榜样与导向。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当前教育中传统文化渗透情况
   目前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非常广泛,可以通过图书、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介,但是对于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导向性还不够明确,而且教育的不均衡性决定了这种导向及后果的不均衡。在相对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十分重视儒家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渗透,不仅学习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课外的古诗词,并与历史事件与时空相衔接,营造出“大语文”的学习氛围,不仅是学习某一首古诗词这样的某个点,而是扩展为广阔的面。
但是一部分学校,还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框架内无法摆脱出来,仍然是墨守成规的应试教育,无法做到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关于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渗透还远远不够。在教育中渗透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本身有过硬的传统文化素养,更需要政策上的指引,大环境的认可等等。

四、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建议
1.经典诵读
把古诗词作为切入点,诵读经典诗词,使学生在日常诵读中受到熏陶,去除学生与传统文化的疏离感,随着诵读愈加熟练而产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会大大增加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曾经在我执教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时候,为了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习惯,我带领学生以做游戏的方式,每三天背一首小诗,从简单到复杂,一年坚持下来已经可以背诵八十余首古诗,几乎把小学课本要求背诵的古诗烂熟于心,这不可谓不成功。在学期末的时候我还在班级举行了古诗词背诵大赛,并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孩子们在快乐中接收着传统文化知识,最好的渗透。
2.教学中充分创设情境
    无论是传统文化教学,还是其他类别的教学,创设情境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尤其对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它不同于现代文的教学,由于写作年代久远,文字又较为难懂,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这时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语言启发、播放多媒体、展示图片等直观感受强烈的方法,将学生带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能够快速融人到学习中去。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另外,还需要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学习的参与者与分享者,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与交流空间,使学生对于文本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思维与形象相统一,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身心的到全面发展与提升。
3.营造学校传统文化大环境
学校可以多举办文化宣传活动。例如,可以通过了解民俗,追寻传统节日内涵,讲传统故事,去民俗馆参观,去体验四大发明等实践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日常学习中,注重生字的演变,了解词语来源,成语背后的故事,名言的出处等。见微知著,从小的点入手,带出一条知识的主线,进而扩展到丰富的知识面。另外,教学过程中还要使学生有大历史观,对古代朝代和时空有相应的了解,这样所了解的人物、诗文、思想等才更有所寄托,不是凭空捏造的,才容易使学生的理解更精准深刻。
4.结合生活实际
   想学好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外因的引导,更需要学生由内而外产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把培养孩子爱上传统文化作为教育的最初目标。逐渐培养学生诵读传统文化的学习习惯。只有达成了这个目标,才能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学习者、研究者和传承者。
五、结语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深远,意象丰富,意境宏阔。其倡导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事胸怀,勤学乐学的学习精神,与人为善的人际关系,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对塑造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人才储备有重要的影响,也是我国未来小学语文教育的大趋势。

作者简介:
???赵慕娇(1989.7—),女,汉族,籍贯:吉林省松原市,工作单位:长春市南关区苗圃小学校,二级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