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材文本指摘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6期   作者:杨天志1 李倩2
[导读]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发行使用以后

        杨天志1  李倩2
        1.南阳理工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2.南阳市中光学校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发行使用以后,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好评。我们课题组在反复通览研读的过程中,就某些文本问题征求了相关学生和教师的意见,经过认真的讨论,梳理出一些文本差错或瑕疵。曾辑录《部编本二年级小学语文的部分差错和漏洞(六则)》发表于《时代教育 》2020年第10期。现将小学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2018年6月第1版,下册2018年12月第1版)的纰漏一一指出并扼要点评(已经发表的“六则”序号后仅标注*存目备案),期与语文专家和教育同仁争鸣,以便促进教材日臻完善更上层楼。
        
        一、二年级上册
        
        1、*课文1 《小蝌蚪找妈妈》
    2、课文2 《我是什么》   
        我会变。太阳一晒……
        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少了一种变化的形态:在冰天雪地里……
        段落划分不合常识:开头“我会变。”单成段落才能总领下文,才能与最后一段呼应。
        3、语文园地一:我爱阅读《企鹅寄冰》
        企鹅挑了一块冰,装在袋子里,给狮子大王寄去。
        装冰的箱子先上了轮船,又上了飞机。
        狮子大王生气地把箱子退回去了,还给企鹅写了一封信。   
        前面说“把冰装进了袋子里”,没说装进箱子,后面却说“装冰的箱子先上了轮船……”;最后说“把箱子退回去了”,只退回了箱子吗?那冰和袋子呢?
        建议分别改为:企鹅挑了一块冰,封装在袋子里,又放进箱子给狮子大王寄去。
        狮子大王生气地把箱子原封不动地退回去了,还给企鹅写了一封信。
        4、识字2 《树之歌》
        银杏水杉活化石。
        金桂开花满院香。   
        “活化石”与其他描述不在一个层面。且是一个专业词汇,非口语化。   
        5、识字3 《拍手歌》
        你拍九,我拍九
        人和动物是朋友   
        人和动物是朋友(天敌?)
        口号化,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6、识字4 《田家四季歌》   
        春季里,春风吹,
        花开草长蝴蝶飞。
        麦苗儿多嫩,桑叶儿正肥。

        夏季里,农事忙,
        采了蚕桑又插秧。
        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

        秋季里,稻上场,
        谷像黄金粒粒香。
        身体虽辛苦,心里喜洋洋。   
        
        1.春桑还是夏桑养蚕?
        2.谷指什么?若是稻谷,配图不是;若非稻,实指什么?
        讨论时发现,再次印刷的课本已经改过来了。
    7、语文园地二 查字典
        第一步:要查“狐”的读音……
        第四步:……就可以查到“狐”字了。
        1.    不同的字典查法不同,应指明字典类型。
        2.    汉字是音形意书录五位一体的文字符号,字典中的信息包括:字音、字义、笔顺、词汇、字形演变、语用示例等。语文教学基础概念要厘清,该处内容第一步和第四步表述不一,不准确,容易给学生带来困惑。第四步应为:……就可以查到“狐”字的读音了。
        3.    2019年某县区统考试卷里就有一道悖论试题:“狐假虎威”中的“假”用音序查字法去查,先查音序___,再查音节___,“假”在这里的读音是____,意思是_____;文中“狐假虎威”的意思是________。若查读音,不知读音怎么用音序查?若知读音,何必再查?若此处为了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假”字的音义,倒也说得过去。但从教学常识和文献检索的角度来看,确实不符合逻辑。正是因为教材的模棱两可,教师甚至教研人员也不求甚解,得过且过,才会出现这样的疏漏。   
        8、课文4 《曹冲称象》
        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往船上装石头……
原版:
        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统编版教材虽然有改动但信息不对称,改得不彻底。依然有官本位的痕迹。可以改为: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亲信随从一同去看。
        其次曹冲的年龄与史书不符。再次,书上所称为物,非确指石头。《三国志》: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若如文中所言,冲七岁、称石头另有所据,当加注解予以说明。如无其它史学依据,当遵史书。
        9、课文5 《玲玲的画》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好事。   
        1.爸爸的教育手段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诚实守信。把画弄脏了,该怎么弥补?另画一张真的来不及吗?教育应当秉持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求信、行必踏实的优良传统。
        2.现在好多幼儿园、小学老师布置的作业超出了孩子自身的能力范围,要想完成,必须由家长全权代劳、或全程参与方可完成,这是孩子的作业还是家长的作业,抑或是标榜的“亲子作业”?课文中也是,面对孩子参赛,家长应持的态度是什么?爸爸的提示和创意是孩子的真实水平吗?现在中小学生的一些竞赛其实已经演变为家长或老师的实力比拼,而有些学生只是适格的傀儡选手。我们的语文教材早就对这种教育不公和腐败作了相当的背书和铺垫。长大后我们才读懂了早先的教材,而我们也成了教材中的演员。复旦学者陆一认为 : 靠糊弄、不老实,中学生科创论文作为选拔手段正在毁掉我们的教育 。其实我们所知的大多数竞赛都是如此。近来90名中科院科研人员集体辞职和小学生作假研究癌症拿大奖在网上窜红。一个连“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的12岁孩子,竟然因为研究结直肠癌获得全国奖项;而该科研团队里参与指导的正是孩子的父母。实践表明:越是体现学生本人水平的选拔越公平且有效,越是让家长等其他人能够帮得上忙的选拔越不公平且效果不佳。教材的价值导向与现实生活状况的关系决不是偶然的巧合。2020年7月第1次印刷版此句已改为:只要肯动脑筋,坏事有时也能变好事。
        3.一是一,二是二,坏事就是坏事,坏事之所以能变成好事,并不意味着坏事就是成就好事的根源;肯动脑筋也并不是变成好事的关键要素,而是因为事后的努力和弥补。爸爸对玲玲的这番说辞是避重就轻的误导,有投机取巧的嫌疑。再者,凡事都往好处想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得过且过,一味乐观,相反,凡事都往坏处想,才能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
        4.玲玲的一系列表现虽然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行为状态,但对大人的过度依赖和非常顺从也十分明显。
        5.玲玲的苦恼和爸爸的教导存在偷换概念和转移话题。爸爸一直处在垄断话语权的优势地位,以成人的优越感来圈养自己的孩子。
        10、课文6 《一封信》   
        露西想给爸爸写一封信
        露西给爸爸写了一封信
        露西认为自己写的不好
        妈妈和露西一起给爸爸写了一封信   
        1.露西的信写的很真诚,不虚伪,也很客观,表现了对爸爸的依恋和想念。妈妈说,我们过得挺好,而现实是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也并不能说明我们过得挺好,妈妈的话显得有些虚伪。
        2.生活中成人往往代替孩子思考,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这只能说是成人无视、起码是漠视儿童的表现。这种表面上的言传身教名义上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实际上是揠苗助长:孩子在大人的挟裹之下,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缺失了表达自己内心真诚的环境。孩子就会迎合大人说些违心的话,讨巧成人。
        3.从“亲爱的爸爸”来看,写信人是露西,前后两封信都提到“我们……”是否表达不太精准?
        4.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运用,可能让一些人认为,节奏是可以带的,舆论是可以操控的。家长给孩子带节奏,教材给学生带节奏,有时是非常危险的。往往会顾此失彼。何况这节奏的影响和惯性往往难以控制,谁敢保证我们有意带的节奏会不会把孩子带进沟里了呢?   
        11、课文7 《妈妈睡了》   
        妈妈睡了。妈妈哄我午睡的时候,自己先睡着了,睡得好熟,好香。
        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妈妈微微地笑着。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
        睡梦中的妈妈好累。妈妈的呼吸那么沉。她乌黑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的额头上。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她干了好多活儿,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睡一觉。
        1.睡梦中的妈妈真…… 三个段落是什么关系?按照文章的结构安排,至少得有一个与开头呼应的结尾,自“窗外……”最起码“她干了好多活儿……”需要另起一段。
        2.从逻辑上来讲,有点混乱,美丽、温柔和累恐是风牛马不相及的组合关系。
        3.从常识上来讲,妈妈睡了她全听不到,谁是能够有主体资格的权威判断人?“妈妈睡了”和“妈妈睡着了”是不同的,旁观者不能做出全听不到外界声响的合理判断。
        4.“妈妈微微的笑着,嘴巴眼睛都笑弯了”,该是多么轻松和开心,与“妈妈的呼吸那么深沉。她乌黑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的额头上”的紧张与沉重有些自相矛盾,起码不是和谐的统一。   
        作者原文如下:
        妈妈睡了。
        妈妈在哄我午睡的时候,她自己先睡着了,睡得好熟、好熟。
像我睡着时,妈妈常爱在边上看我一样,我也看着妈妈睡觉……
        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妈妈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她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妈妈嘴巴微微张开着,好像还在给我唱着催眠的歌谣……
        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
        妈妈微微地笑着。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她的嘴巴、眼角都挂着笑意。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讲给我听……
        睡梦中的妈妈好累。
        妈妈的呼吸是那么深沉。她细软的头发黏在微微渗出汗珠的额上。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她干了好多活儿,累了,乏了,她想甜甜的睡一觉。
        12、语文园地三 我爱阅读 《王二小》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替八路军放哨。
        有一天,日寇来扫荡,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
        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1.任何民族、党派、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他们是集体意志和社会价值的灵魂向导。对王二小的英雄壮举我们不应当有任何怀疑和轻慢,特殊时期的极端做法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在和平时期,和谐社会过度宣扬极端事件有时未必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关于抗日战争,关于八路军抗击日寇的扫荡的宏大叙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比较难以理解。战争的极度残酷和人性的极端扭曲。学生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以直观的代入去体验认知。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2.王二小的年龄决定了他是一个心智尚不成熟的儿童,在平凡生活中不经意成了英雄还是坚定英雄信念而从容赴死。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没有权利和资格去进行主观推测。这种看客心理的肆意妄断既不符合社会伦理也不符合正常心理。所以关于王二小的故事在历来的教材中不断地拿捏词汇和改变细节。尽管如此,现行的教材依然有可挑剔的余地。“王二小装作顺从的样子”便是本文的一处硬伤。“顺从”与“装作顺从”截然不同,且无法考据。
        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着眼点来看,倡导少年儿童的英雄壮举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念不符。如若在文本上较真,王二小的死到底由谁来承担责任?不是我们把爱恨指向哪里,就能够一劳永逸地收获教化的成果。战争自有战争的伦理,战争自有战争的逻辑,自有战争的规则。当我们的孩子能够独立思考的时候,他们自会有自己的见解。教育不是虚无的,不能历史虚无,不能信仰虚无,不能精神虚无。释放天性是对的,但不是毫无条件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有边界的世界中,道德边界,法律边界,民族边界,国家边界…释放天性是有边界的,无边界便是脱离现实,误人子弟。   
        13、课文9—11开头语句
        课文9 《黄山奇石》
        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课文10 《日月潭》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地区最大的一个湖。它在台湾中部的山区。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课文11 《葡萄沟》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八九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上面三篇文章的开头从句法上说,“那里”所指代的地方应当有一个明确的规范。从语用上来说,看似都没有毛病,但从语法规则上来看,似乎有些模棱两可,如果较真,那里便指代不清:既可以是主体对象,也可以是区域方位。
        若那里指日月潭,日月潭是一个湖,代换出湖群山环绕,树木茂盛……显得别扭;若那里指山区,代换出山区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也很别扭。所以,那里改为“景区”较为妥当。
        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从下文来看,并没有关于古迹的内容。
        七八月份与八九月份有时间上的重叠,且这里的时间指的是公历还是农历,有些版本作九十月份。2020年第1版此处已改为“五月有桑葚,六月有杏子、无花果,到了七月,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两下比较,新版文通字顺,但农历公历仍未写清,不知现在的改动仅仅是为了文通字顺还是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14、课文12《坐井观天》   
        课文注明本文根据《庄子 秋水》相关内容改写。然改写的也太离谱了。庄子原文却是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的对话。谈论的中心话题是井水与海水的不同以及各自对水井与大海的感受。至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后才为成语。因此这条编者说明不太合适。
        我们小时候语文课上学的“坐井观天”也是青蛙与小鸟的争论天大小的问题,这与庄子 秋水相距甚远。改动这么大,应当尊重课文故事编写的首创,宜注明作者或出处以示严谨,同时有利于保护原创的著作权益。
        15、课文13《寒号鸟》
        这是一篇根据中国民间故事改写的带有寓言意味的童话故事,有儿童情趣和教育意义。助学系统中的两个问题: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你在生活中见过喜鹊或寒号鸟这样的人吗?说说他的小故事。这两个问题都指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应当在助学系统里作个简单的科普:寒号鸟不是鸟,是鼯鼠,也叫飞鼠。人文教育和科学普及要分范畴,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科学,避免出现常识性误区。某县区2019统考试卷中就有一道错误的考题,再次将学生导入了误区:把每组不是一类的圈出来:刺猬 喜鹊 鸽子 寒号鸟,显然把寒号鸟真的当成鸟了,否则此题便无法选择。
        16、课文14《我要的是葫芦》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他心里想……这种表述似乎不客观也不规范,给人怪怪的感觉。第三人称的叙事是有限叙事。他想没想,想什么,只有他知道,别人是无法揣度的。这种一厢情愿的主观推测既有逻辑漏洞,也是话语霸权,最好在教材中予以避免。
        17、课文15《大禹治水》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第一段第二句的标点符号用法值得考究。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或者将分号改为句号。
        最后一段话的段落划分也值得商榷。建议 “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也被驱赶走了,……”可以另起一段。
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
        2020年7月第1次印刷版此句改为“他到处奔走,曾经多次路过自己家门口。”据《史记 夏本纪》载“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孟子 滕文公上》载“禹疏九河……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孟子 离娄下》载“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陶铸《崇高的理想》载“夏禹为了治水,在外九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三”可以表示2+1的结果,也可表示多数或多次,如: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三缄其口。新版课文中已注明据“夏本纪”改写,说“禹在外十三年”无可厚非;用“多次”也更符合文化常识。然课后练习(第二题)讲故事的提示语仍为: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三过家门而不入”作为成语流传甚广,为了避免教学者产生混乱,把此处的“三”误为现代汉语中“三次”,建议在助学系统中加以说明或把课后提示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加上引号,以示此句为文化典籍中的原话。
        尽管如此,课文源出注明为“夏本纪”,然助学系统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却另有出处,仍存微瑕。
        18、*课文16《朱德的扁担》
        19、课文17《难忘的泼水节》
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1961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心!
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
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年年岁岁泼水节,1961最难忘。第一段的时间节点是指1961年的泼水节,还是指此后或现在?第二段时态有点含糊,是指“要过”还是“过了”,是对节日的期待还是对节后的感受?再看倒数第二段: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这句话是倒装句还是省略句?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这个句子是说谁幸福?改成多么难得啊,1961年的泼水节,是不是更通透?1961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幸福吉祥的泼水节。因此第二段应该明确是节后的感受。把第一段调整到第三段的开头。这样时间节点就清晰了。
        20、语文园地六 我爱阅读 《鲁班造锯》
        虽然声明是根据中国民间故事改写。鲁班单姓鲁还是复姓公输?鲁班是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一个偶像人物?另外鲁班的年代,是否和打铁造锯能扯上瓜葛,也得考据一下。
        21、*课文19 《雾在哪里》
        22、*课文20 《雪孩子》
        23、课文21 《狐假虎威》
老天爷派我来做你们百兽的首领,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
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
        做还是作?这两个字的用法需要辨析。
        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绝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绝不会有好的下场。但为什么最后没有写到狐狸被吃的下场呢?
        老虎天生就是百兽之王,狐狸这个谎撒的有点大。在尊崇独裁者的语境中,看来上级指派谁当首领天经地义,而且即便是老虎也不敢违抗所谓的老天爷的命令。我的老天爷太厉害了!一个不存在的抽象的老天爷都不敢违抗,一道假命令只要以上级的名义,连真正的王者也会受到蒙骗。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昏聩的纸老虎其实嘲讽了那些被人利用而不自知的昏庸之人。只有吃了狐狸才能改过自新。
        所以狐假虎威不管是是作为弱者的狐狸玩弄了作为强者的老虎,还是作为迷信权威的老虎反受虚假权威命令的欺骗,都是不足取的。狐狸的这种聪明本不该有好下场的,但是他欺骗了老虎。不管是谁,欺骗不应该得到宽容并收到表彰。这是在公然的倡导欺骗和迷信权威。这和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甚至是背道而驰。看来只有让狡猾的狐狸受到惩罚才能以儆效尤,才能大快人心。
        近来网上有个学生假借校长的名义用微信通知老师改变了工作安排;也经常看到有人假借领导的指示骗人钱财……迷信与欺骗固然根深蒂固,但这种不良传统的教育却也得天独厚。
        这个寓言故事来自《战国策 楚策一》,原文如下: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原文显然是类比说明昭奚恤假楚王之权势而让北方敬畏,狐假虎威只是就事论事的寓言话术。单独割裂开来就是断章取义,犯了把形式当内容,把方法当主体,把论据作论点的错误。古代的好多寓言故事进入课本都脱离了具体的语境被孤立开来,比如愚公移山,刻舟求剑,自相矛盾等……应当能够引起重视。
        24、课文22 《狐狸分奶酪》
        做个小孩子真的好难。有时强调拾金不昧:“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要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可这篇课文开头便是“熊哥哥和熊弟弟在路上捡到了一块奶酪,高兴极了。可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分这块奶酪,小哥儿俩开始拌起嘴来。”原来捡到东西也可以据为己有,从下文看并且一人一半,得平分。这可是个技术活。但第一段里没有说明拌嘴始于平分,这可是狐狸吃光奶酪的借口和诡辩的根据。
        分蛋糕原理是一个有效的社会公平分配机制,如果从小普及常识无疑是有情怀和使命感的。“分蛋糕”原理也被称为分蛋糕理论、分蛋糕理由、分蛋糕博弈、分蛋糕故事等。由美国著名学者约翰·罗尔斯(John Bordley Rawls.1921.2-2002.11)在1971年出版的专著《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中提出。“蛋糕”本义是指用鸡蛋、白糖、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松软的西点,这里用作社会财富的通俗称呼。 “分蛋糕”原理在管理学、经济学研究领域以及利益分配、民间交易、国际贸易谈判等实务和行政、企业等的管理工作中,已被广泛提及和应用。其内容,简言之就是:若干人要“平分”一个蛋糕,在切好之后,其他人先取,操刀分割蛋糕的那个人最后取。原理中所设定的规则,目的就是通过把掌握分配权力的那个利益相关者关进“利众也利己的‘笼子’”,以求得分配结果的公平正义。“质量平分,分者后取”的分配原则如果能够进入教材则是教育之功德,民族之大幸也。期待编教材的专家们和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们:要让常识进教材,进课堂,要给学生普及常识。
        25、课文23《纸船和风筝》
        好朋友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而出现嫌隙,虽然都很难过,但还是每天重复着过往的形式(每天扎一只风筝/折一只纸船),然而都不好意思交付对方,只好束之高阁。下文紧接着说:过了几天……这里应该是:如此几天以后……或者是:又过了几天……
        26、课文24 《风娃娃》
        妈妈说:“孩子,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一是和课文前边的内容不吻合。从前面铺垫的内容看,合乎逻辑的指向是:做事情不仅要有好的愿望,还要勤于思考,恰如其分,不要盲目蛮干。二是对别人是否有用的话题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观点和功利判断标准,有点世俗和功利。
        27、语文园地八 我爱阅读  《称赞》
        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傍晚,小刺猬背着几个红红的大苹果,往家里走。”“小刺猬连忙从背上取下两个大苹果……”
        无独有偶,三年级上册课文23《带刺的朋友》单从文学角度来讲,不失是一篇不错的好文。但刺猬爬树偷枣却违背真实。小时候逮过刺猬,遇到危险时会蜷缩成一个刺球,但从未见过它用背刺搬运食物。侄子养了一只刺猬,吃的是黄粉虫。对此网上也有讨论。
        刺猬是食肉动物,身上的刺是防卫用的,不是觅食的。虽然说作为文学作品,只要能展示出作者对语言的运用和写作的思维方法,让孩子们学会如何运用语言就可以了。但这样的作品会误导小朋友们的认知,尤其是被编进正规教材里的课文,更会让他们真的以为刺猬是会爬树偷枣、摘果的。
        明明是“板凳做的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的很认真”。却“拿起板凳仔细地地看了看”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真实吗?真诚吗?是真话吗?
        称赞可以鼓励人产生自信,可以激励人产生动力,但称赞别人要真诚,要合乎真实,发自真情。古人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巧言令色鲜矣仁”;但是文与质两者有时不会平衡,那么这时候我们是选择“质胜文”呢,还是“文胜质”呢?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选择“质胜文”的好,宁愿让自己显得粗俗一些也不能让自己变得虚浮和华而不实。儒家讲究人要有一颗真诚的仁爱之心,当文饰超过质朴的时候,满身都是浮华,满身都是虚浮,这样的浮华与虚浮没有多少真诚可言。此时或许还会伴随着“巧言令色”的出现,毕竟因为“巧言令色”也是文饰过度,如此危害更甚。
        总之,达到文质彬彬的地步是最好的君子地步,达不到文质彬彬的时候,那么我就选择质胜文吧,虽然粗俗,但还有真诚可言,不虚假,不浮夸,挺好。 实话实说是个人素养的根基。脱离实际一味地说好话就是谎话。还是实事求是好。
        
        二、二年级下册
        1、课文3 《开满鲜花的小路》
        鼹鼠先生拿着包裹,来到松鼠太太家。
        根据下文内容,应当经过刺猬太太和狐狸太太家。首先此处信息疏漏。其次请教别人随时随地,处处留心皆学问,为什么要舍近求远?
        春天来了,鼹鼠先生要去松鼠太太家做客。
        做客还是作客?
        2、*课文4 《邓小平爷爷植树》
        3、课文5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小路说:
        昨天,他曾路过这里,
        背着年迈的大娘,
        踏着路上的荆棘。
        瞧,那花瓣上晶莹的露珠,
        就是他洒下的汗滴。
        这里也涉及人称问题:小路说:踏着路上的荆棘。建议将“路上”改为“脚下”或“挡道”……
        4、课文6  《千人糕》
        原来的课文里是阿姨的枣糕,现在的课文是爸爸的米糕。如果按照这种逻辑仿词,千人糕也可以叫万人糕,不管什么食物都可以这么叫。这种叫法目的是为了珍惜粮食。所以应该加引号,以示强调或特指或所谓的幽默代称。但不管怎么说,名称中关注食物的成分早已约定俗成,这种冠冕堂皇的说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是善意的谎言,典型的大人哄骗(糊弄)小孩。
        5、课文7  《一匹出色的马》
        同上,爸爸哄小孩,把柳条说成是一匹出色的马。这里也应当加引号。
        想起了“青梅竹马”,也想起了“指鹿为马”。
        6、课文9  《枫树上的喜鹊》
        我们村的渡口旁有一棵枫树,我很喜欢它。它好像一把很大又很高的绿色太阳伞,一直打开着。它的绿荫遮蔽了村里的渡口。枫树上有一个喜鹊的窝,我喜欢极了。
        先科普一下:枫树为高大乔木,可高达29米以上,冠幅可达16米。花期4到5月,果期9到10月。随着树龄增长,树冠逐渐敞开,呈圆形。枝条棕红色到棕色,有小孔,冬季枝条是黑棕色或灰色。枫叶色泽绚烂、形态别致优美,可制作书签、标本等。在秋天则变成火红色,落在地上时变成深红。
        本词条经过“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由此可见,枫树是落叶乔木,并非常绿植物。因此《枫树上的喜鹊》的开头显然是把枫树写成了常绿乔木,建议编者做个技术处理。
        7、课文11  《我是一只小虫子》
        首先声明,这是一篇文辞优美,语言幽默的科学小品,科普指向很好。但我也担心成为孩子们的口头禅,进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的心理暗示。卡夫卡的《变形记》有点深奥,暂且不说;“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曾经引起过一代人“默默无闻,甘于平凡”的内心共鸣。
        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但愿课文里的“我”是一只小虫子,现实中的我不是一只小虫子。正像“我们小虫子没有谁会喜欢小鸟”一样,我们每个人没有谁会喜欢当小虫子!
        也许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但愿望绝对真诚。心理学家和敏感的教育工作者或有同感。
        8、语文园地四 我爱阅读 《手影戏》
        文中 哼注音hng,没标声调;嗯注音ng,在n上标调三声。合适不?
        9、*课文14 《小马过河》
        11、课文16  《雷雨》
        本文句式单调。17句话,11处用“了”。频度比《火烧云》这篇课文更高。想起学生学过《火烧云》后写作文,几乎每句都是“了”字,老师批语:用的“了”字太多了,以后不要用“了”了。
        12、课文17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科普诗文,但缺乏世界眼光。文中利用太阳,大树,积雪来辨别方向的说明,仅适用于北半球,南半球则正好相反。可以在助学系统中予以说明。进行科普教育的课程资源要科学严谨。先入为主,深植人心。学生无意识的记忆刻骨铭心,有些一辈子也难以忘怀。类似这样的课程教学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只会给孩子今后的学习带来困惑。
        13、课文18  《太空生活趣事多》
        文中有一处文字感觉有点牵强:
        在宇宙飞船里,是没有办法用普通的杯子喝水的。因为水处在失重的状态,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航天员要想喝到水,得使用一种带吸管的饮水袋。
        从严格科学意义上说,这是一句不合物理逻辑且自相矛盾的废话。“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是“失重状态”么?由于失重,物体都在悬浮状态,既然下文说“水总是漂浮在空中”,那么杯子也会漂浮在空中,那个方向是“倒”呢?
        另外“在宇宙飞船里,是没有办法用普通的杯子喝水的”,说明这种杯子不是航天员的生活标配,“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只是一种想当然的臆断。高科技文章里的这种低智商,格外刺眼。
        有的版本说明作者是盛叶,有的说是靳琼。若靳琼笔名盛叶也当明确。
        原来人教版的这段措辞,用了“如果”来体现假设就比较科学和客观:
        喝水的时候,如果用普通的杯子,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航天员要想喝到水,得使用一种带吸管的饮水袋。
        现行课本旧错未纠,又添新错,实在不该。
        14、语文园地六  我爱阅读  《最大的“书”》
        一天,爸爸带川川去爬山,他们看见一位地质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什么。川川走过去,奇怪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
        “我在看‘书’呢!”
        “哪里有书啊?”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川川认真地说:“这上面有字吗?”
         “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纹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写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川川又问:“这上面有图画吗?”
         叔叔说:“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鱼哩!”
        ……
        既然“书”加引号,“……这些都是字啊!”字也应当加引号。
        文中叔叔解答川川的问题时,把雨痕,波痕,矿物归为“字”,而把“树叶,贝壳,小鱼”归为图画。机械对应,有点牵强。书必有字和图画之分,实在有点拘泥,感觉有点别扭。不如改动如下:
        一天,爸爸带川川去爬山,他们看见一位地质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什么。川川走过去,奇怪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
        “我在看‘书’呢!”
        “哪里有书啊?”
         “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川川认真地说:“那这上面都有些啥?”
         “上面也有‘文字’和‘图画’。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纹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写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你再看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鱼哩!”
        ……
        15、课文21 《青蛙卖泥塘》
        小鸟飞来说,这里缺点儿树;蝴蝶飞来说,这里缺点儿花;小兔跑来说,这里还缺条路;小猴跑来说,这儿应该盖所房子;小狐狸说……每次听了小动物的话,青蛙都想:对!对!要是那样的话,泥塘准能卖出去。于是就照着他们的话去做,栽了树,种了花,修了路,还在泥塘旁边盖了房子。
        “卖泥塘喽,卖泥塘!”有一天,青蛙又站在牌子下吆喝起来,“多好的地方!有树,有花,有草,有水塘。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你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这儿还有道路通到城里……”青蛙说到这里,突然愣住了,他想:这么好的地方,自己住挺好的,为什么要卖掉呢?
        于是青蛙不再卖泥塘了。
        因为前边有“小狐狸说……”,所以该段结尾的句号应改为省略号。
        “这儿还有道路通向城里……”,结合第一段“青蛙住在烂泥塘里。他觉得这儿不怎么样,想把泥塘卖掉,换几个钱搬到城里住。”体现出城乡差别,有现实意义。即便是青蛙也向往城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得靠自己,然而现实也并非像童话故事那么容易和美好。这滋味总觉有点怪怪的。    
        16、语文园地七 我爱阅读 《月亮姑娘做衣裳》
        根据内容是“月亮姑娘找人做衣裳”是“别人做”,“给月亮姑娘做”,不是“月亮姑娘做”,是否可以改为“月亮姑娘的衣裳”?
        文中,月亮姑娘的体型依次像眉毛,镰刀,核桃,圆盘。月亮像只核桃,多别扭,特别是和其它三个词语在一起,一点也不和谐。
        最后结尾,“后来,月亮姑娘再也不找人做衣裳了。”那就光着?这是给谁置气呢?有点死心眼!
        倒不如加个“用”字来个双关:后来,月亮姑娘再也不用找人做衣裳了。一是月亮每天都在变化变化,量不准没法做;二是月亮每月盈亏,周而复始。裁缝原来做的衣服总有合用的时候。因此,上一个段落的结尾,再加一句话:“老师傅,给您添麻烦了,衣服我都按价取走好了。”
        17、课文23 《祖先的摇篮》
        第二节诗的“我想——”和第四节诗“那回忆”不照应,词语不搭。建议将“那回忆”改为“那想象”。
        18、课文25 《羿射九日》
        羿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炎热渐渐退去。羿又伸手拔箭,准备射下最后一个太阳。这个太阳害怕极了,慌慌张张地躲进了大海里。
        天上没有了太阳,整个世界一片黑暗。羿想没有了太阳,就没有了光明和温暖,庄稼不能生长,人类和动物也没法活下去。于是,羿留下了最后一个太阳。
        这里依然有个逻辑漏洞:躲进大海里的太阳,害怕极了,怎么敢出来找死?羿决定留下这个太阳,怎么达成的沟通?
        恃强暴虐的太阳受到惩除,胆小示弱的太阳得以永生。是这个意思吗?
        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觉得轮流值日太没意思啦,于是,他们一齐跑了出来,出现在天空中。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
        只是这一天,十日当空吗?还是以后天天如此?从语言表达到标点符号来看,这段话语焉不详。单看倾向于这一天。从后文造成的恶果和羿的作为看,并非这一天。因此这两句话中间需要个加个连词“从此”或“此后”( 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觉得轮流值日太没意思啦,于是,他们一齐跑了出来,出现在天空中。从此(此后),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
        再回到前面的话题。既然能根据民间故事改动,蹚过九十九条大河已经改成跨过九十九条大河,那就不妨再改一下:将大河改成江河,以便减小水量,同时也可与前面“江河里的水快要蒸干了”呼应。为了弥补上述信息疏漏和逻辑错误,小改是:羿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炎热渐渐退去。羿又伸手拔箭,准备射下最后一个太阳。当天连这个太阳也燥热难耐,正在大海里洗澡呢。大家品品是不是这个更有意味?是不是堵住了上列逻辑漏洞?如果可以大改,那就将最后的这个太阳写成坚持轮流值日的模范,因为坚守规则,后羿射日的那天,正好它在海里轮休呢。如果可能,你给改改看。
        19、语文园地八 我爱阅读 《李时珍》
        他家世代行医。他的父亲医术很高,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李时珍看到医生能够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就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
        虽然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但这里贴上穷人的身份标签,有点仇官仇富的味道,或有阶级成分论的气息。同时立志给穷人治病,与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相悖,医生应当给所有的患者治病,无论贫富贵贱。所以第二个穷人可改为病人、人们、百姓等不带明显歧视的词语。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立项“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批评及使用策略研究”(项目编号:教教科【2019】402号)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杨天志(1968——),男,河南西峡人。南阳理工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
    李倩(1982—),女,河南遂平人。南阳市中光学校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南阳市卧龙区讲师团成员。南阳市优秀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