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圣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黄岭中心完小 332700
摘要:我国上下五千年,悠悠古文化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瑰宝,是任何国家所不能比拟的重要财富。中国古诗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对提升初中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相对比较难的板块之一。怎样更好地教学,让学生不止满足于字词梳理,充分挖掘每一个精细文字背后的内蕴,实现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和谐统一,是值得每一个教师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
引言
古诗词主要体现的是作者身处的环境,自身的经历以及内心的思想感情,因为古诗词所用语言较为精炼,蕴含内容非常丰富,给初中学生的赏析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走入古诗词的意境中去,让学生对古诗词所蕴含的内容和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意境教学。
1创设直观情境,构建诗情画意
一般情况下,直观情境的创设是指教师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引入和教学内容关联度较强的画面,从而在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获取技能。初中语文教师要知晓,对于古诗词教学而言创设直观情境能够在课堂上构建诗情画意,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优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教学《黄鹤楼》这首诗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黄鹤楼的景色,吸引学生的眼球,介绍诗人崔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内容,并结合多媒体技术将诗中描绘的景色映入学生的眼帘,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歌大意。之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述了诗仙李白到黄鹤楼后对这首诗的评价:“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样,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直观情境,构建了诗情画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在诗歌当中蕴藏的思想,强化了本首诗歌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激发联想
对于诗歌学习,课堂上我常常通过创设特定的氛围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让他们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将诗歌赏析带入更深层次。教学中我常常借助多媒体课件这一辅助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直观呈现,图文并茂、声色兼备、生动逼真地营造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教学时,依据诗歌内容的需要及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有针对性地制作课件,用以解决问题,引发思考。
3阅读注重引导,提升内容感知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指导过程中,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存在一些困难,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了解到内容,提升对古诗文内容的感知力。古诗文的内容行文与现代文章有所区别,初中生的古诗词积累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是正常的,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通过引导提升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以《陋室铭》为例,作者写陋室,开头却用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教师通常会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用的是比兴的手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解释和说明,从全文角度出发对文章进行介绍然后再提出比兴的手法,如教师可以做一个课堂小结,指出作者先用比兴手法用山水引出陋室,用仙龙引出德馨,然后运用类比手法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从而展示陋室不陋的道理,帮助学生了解到比兴手法的特点。
4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创作情感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目前初中课本中选取的古诗词基本上都是文字简练立意深远的,非常适合反复的阅读和揣摩。简约仅仅是古诗词的外在表象,而诗词之中蕴含的形式美和韵律美才是最具有艺术感值得研究学习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掌握诗词的重要信息,语文教师在引导他们诵读诗词的时候要主动融入自己的情感,通过不断的反复的朗诵逐步揭开诗词的意境,而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诗词的平仄押韵,持续加深理解背诵诗词的记忆,从而在理解和感动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记住了古诗词。
5赏析意象,意境教学的重点
意象是古诗词中作者寄托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意象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真实感情是古诗词的特点之一,意象可以是任何一种事物,将其写入词句中就变成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个象征,所以相同的意象根据作者感情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含义,所营造出的意境也会有所不同,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古诗词意象的赏析是一个难点,想要准确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内涵,就要结合作者感情和所处背景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深层次解析,仔细分析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词,充分体会古诗词中的意境,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学生深入了解学习的,对学生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很高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兴趣,提高了文学素养和鉴赏品味,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参考文献
[1]杜道亮.让诗意栖居课堂--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例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5):65+93.
[2]金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J].甘肃教育,2017(01):93.
[3]郭永贵.审美,向古诗词教学漫溯[J].浙江教育科学,2015(1).
[4]傅永安.中学语文比较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35.
[5]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