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千
浙江省温州市第六十一中学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既不盲从又不迷信的优秀品质,是一种以发现和质疑为基础假设来检查事实和逻辑是否一致的思考方式,高中阶段正处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黄金时期,历史学科的特性和新课改要求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本文从品质层面和知识层面对高中生历史学科的批判性思维养成策略进行了探讨,其中品质层面包括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和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知识层面包括质疑历史材料、比较历史材料和关注历史过程。
关键词:高中历史;批判性思维
一、引导学生养成质疑品质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与“育”,首先要谈教。历史学科在传统意义上是一门以背诵记忆为主的学科,在很多人的认识里,你记的知识点越多,内容越准确,那么考试成绩就会好,这种观点因应试教育而愈发盛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人类的知识是主观的对现有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它不是终极答案,知识建立在人与人、人与客观事物的互动之中,它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进步,强调知识要重视过程,建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开辟了空间。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要保证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关系,而不是单方面强调教师权威,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教师也要审视一些诸如历史教科书是最权威的知识、学生是心智未全需要教化的对象等固有观念。信奉权威,将教科书或者专家的话当做真理是一种非常有害的思想,书籍的编写渗透着作者和时代的价值观、学术修养等诸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片面性,应客观对待。另外师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学习的关系,学生只有置身于自由、平等、民主的环境中才能激发潜力,优化思维,促使他们对已有知识储备进行质疑,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2.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古人曾言:“可疑处不疑,不善学,学则需疑”。不懂的提出问题,只知道死记硬背,是不会学习的表现。在历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冲破桎梏。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的质疑让他发现了大庆油田,Albert?Einstein怀疑牛顿理论的正误,通过实践开辟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凡此种种,都是批判性思维的实用之处。
对于历史事件,百家争鸣,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学生只知道教科书的权威却忽略了其他史观的不同意见,这些争论之处正是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之处,也是学生培训批判思维的核心点。教师可以将不同史观的解释展现给学生,也可以将老版新版教材的不同之处罗列出来供学生品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创造条件让学生对传统知识产生质疑,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新观点,新思路。
批判性思维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倾听不同意见,在不同的思维方法中相互启发,得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只有学会质疑,才算是真正学会了运用知识。
3.培养学生独立人格
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历史教育应服务人生,布鲁纳就曾指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学生的人格培养就是要根据他们的发展规律让他们的个性和主体地位得到发展,教育学生要学会运用理性的力量,摒弃偏见,中立情感,通过孜孜努力走向真理,历史教学要把求真、求实放在第一位,批判性思维的真正意义是利用对历史已学知识进行辩证对待,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全因后果,得出属于学生自己的理论,这才是批判性思维的真正价值所在。
二、重新建构历史知识
(一)质疑历史材料,了解历史复杂性
学生一般对课本深信无疑,认为就是历史真相,对于历史课本的结论也不加质疑,如历史课本中多次提及分封制的弊端:“分封制下的诸侯拥有较大独立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危及王权”,这种观点指出了分封制存在后期的弊端,在没有分封制之前情况如何,分封制因何产生,有何历史原因,当时的经济状况是否可以出现更高级的制度,这些都是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两则材料:
材料一:“西周时期,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樊树志《国史六十讲》
材料二:“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钱穆《中国社会演变》
由材料可知分封制下存在小范围的心理认同,局部推动了民族融合,消除了当时的华夷观念,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通过对材料辩证分析拓展,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2.比较历史材料,构建反思认知
历史教材的宏观叙事模式容易导致高中生出现认识片面化、理解不深刻的问题,在教学中这也是很多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史料,引导学生对问题的产生与衍变进行探索,挖掘历史的共性和个性,以君主专治趋势加强为例,教师可将三省六部制和明朝的内阁制对比,让学生思考对君权的限制作用,君权的实际权力占比有何变化,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建构”得到自己对知识的体验,形成历史批判思维。
3.关注历史过程,培养多元思维
历史不是割裂的单一的,教材限于篇幅不能完整的展现历史,通过某些历史记录片我们可以知道历史的连续的宏观又具体到每一个人的,历史中的人物、事件和制度等内容只有在时间的链条中才能获得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不仅横向了解历史,也要纵向的关注历史过程,横向纵向编织成思维网络,提高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
三、结语
批判性思维提出时间已经很久,但普及程度仍有很大不足,根据现行高中历史课标要求,有很多诸如“增强历史洞察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等要求,这也反应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当代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要求。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我们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品质,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另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质疑、比较历史材料,教育学生关注历史过程,转变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
[2]高文,徐斌艳,吴刚主编.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邹顺宏.批判性思维与教学改革[J].上海教育科研,2007(1).
[5]梁晓东.历史教学中的批判思维[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