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冬英
宁波体育运动学校
教学的价值不是单纯为装备学生的知识,主要是 发展 学生的创造力,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以适应当代世界迅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使创新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初中阶段科学教学必须注重培养这一能力。本人结合多年科学教学的实践,对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方面作了一些了解:
一、创新教育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知识 经济 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接动力。”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思维素质。教育要改革,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教师们肩负的光荣 历史 使命。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对事物的认识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识记逐步理解识记时期。此时,青少年的思维活跃,创新意识与独立意识增强,个性特征更为突出。在三年的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个性, 自然 是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 研究 的课题。我们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锲机,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创新教育的理论依据
何谓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或称创造性思维,乃是通过发现和应用事物的规律,预测推测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变化规律,或设计制作某种事物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包含创造,发现,生成,想象和假设等能力,它是斯腾博格思维三元理论的一个层面。而托伦斯和萨弗特所创立的孵化模型是针对教育创新思维的一个总体设计,包容了能提高创新思维的理性认知加工过程和包含“洞察,直觉,启示”时间在内的“超理性”加工过程。托伦斯和萨弗特把创新过程描述为一种收集信息或解决方法的方法:“一个人要创造性的学习,他首先必须知识在解决难题中的空白处。然后,他必须收集有关缺失部分或难点所在的信息,努力鉴别知识中的难点或空白出。接着,他要收寻解决方法,作种种猜测或接近目标,提出多种假设,设想各种可能性并预测。随后是检验,修正,再检验和完善假设或其他的创造性成果。而后是解决疑难这一最重要的加工过程——反复琢磨,拼接起零碎的思维——孵化。最后是结果的交流。”
他们这一模型的目标是给学生提供经验,这些经验回激励学生去找出 问题 或知识的空白,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它们,并花时间去孵化它们。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施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巨的任务去负担。”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必要前提。所谓民主的课堂氛围,即教师在课堂上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限制,让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不对学生的独特见解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学生消除害怕被教师批评的心理障碍,获得创新的环境,从而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实施愉快教学,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配合得好,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师生之间必须建立起来亲密融洽的关系,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积极营造信任和尊重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评价和肯定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热情。比如在接一个新班的时候,老师都会介绍自己,我也不例外。我会实事求是的介绍我与他们年龄相仿时学习与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惑,欢乐与理想,进而也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故事,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2、采用丰富的导入手段,启发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的重要前提。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我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新颖、直观、奇特的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兴趣浓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由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
用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集中。例如在讲浮力一课时,可引入三国时期曹冲称象的故事;阿基米德测皇冠是否为纯金的故事等。在讲电磁感应现象时,除了讲法拉第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发现了该现象之外,穿插“克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在讲放射线时,穿插“居里夫人对放射线现象的研究”的故事等。学生听后,兴趣盎然,对这部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2)由生活现象导入
生活现象丰富多彩,是导入新课的好素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新课,很容易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例如在讲观察和实验时,可从“在一天之内,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是基本不变的,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早晚的太阳比较大,而中午的太阳比较小呢?这也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当时无法回答的问题,你们知道吗?”来引入。在讲物态变化时,利用“下雪不冷,化雪冷”、“冬天,窗玻璃上为什么会出现水?而且是在窗玻璃的内表面?”、“抽油烟机上为什么沾满了液态的油?”、“夏天,狗为什么会伸长舌头?”、“用久了的日光灯和灯泡的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等现象引入比较好。
3、加强班级的群体合作,开拓创新思维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和学会竞争。学会合作与竞争应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去。学生群体中,总有一部分学科的尖子,利用他们来互教互学,常能起到教师所起不到的作用,学生对学生的解答,敢于反驳和争辩,就能进一步辨析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 。通过学生自己的合作,达到互相启发,共同讨论,加强记忆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群体互动,教师要有意识的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任务,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合作 学习 ,学会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
4、该变陈旧的评价方式,肯定创新思维
心理学实验证明:“创新思维能力与学生成绩的相关程度不高。一些成绩不十分优秀的学生,因其勇于创新,毕业后有较大的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而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因其墨守成规而无所建树。”因此,改进评价方式是创新思维得以形成的重要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学生无错原则,即学生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有话就说,有想法就赶表达,不求标准答案。我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答对问题时,就及时评价说“回答得很好”、“真不错”、“对”或者把他正确的答案再重复一遍;对有创造性的回答,就说“真聪明”、“真了不起”、“值得大家学习”等。对一时答不上来的或答错的同学,就鼓励说“再仔细想一想”、“谁帮他一下”、“相信你一定能答对”等。由于学生的回答得到及时表扬、肯定,他们就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除用语言鼓励外,有时只用点头表示肯定,有时甚至是亲切地抚摸着学生的头以示激励……也一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