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娜
北京中智传承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 100000
摘要:近几年来,“核心素养”的理念在国际和国内教育界迅速推广,中小学掀起了一股“核心素养热”。虽然我国的很多中小学都对“核心素养”有着很大的热情,也在积极研究和探索中,但是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还是处于比较高位的状况,对于概念本位的研究以及“核心素养”框架的研究比较多,对于基于“核心素养”建构课程的研究也是以宏观层面为主,落实到个体学校课程构建与实施的研究较少。本文对初中学校“核心素养”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以“核心素养”为顶层设计,建构课程体系与进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校本化建构;课程校本化实施
一、核心素养校本化解析
(一)阅读素养
对我国初中生来说,与阅读素养关联最紧密的,当是语文学科。2011 版《语文课程标准》虽没有直接引入“阅读素养”概念,但从总体目标来看,仍有很多内容关涉到阅读素养。譬如,要求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阅读日常书报,能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借助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初步具备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多维媒体和新型新技术学习语文等等。因此阅读素养是由阅读知识、阅读意识、阅读能力三方面构成,这三个方面构成了阅读素养的三个系统环节,它们环环相扣,两两联动。阅读知识内化为阅读意识,并在阅读意识的推动下带动阅读能力的发展。反之,阅读能力的充分发挥必须有赖于阅读意识的驱动,才能起到促进阅读知识丰富的积极作用。
(二)数学素养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教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初中生数学素养的理论阐释,可从数学常识、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三个层面展开。数学常识分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意识主要是指一种在数学视野下观察、分析周围生活中问题的思维倾向;数学能力是指实现初中学生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并能灵活将这一能力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就数学素养来说,数学常识、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三者既非并行关系,也非简单的层级关系,而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三)科学素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科学素养是指个人在以下方面的表现:科学知识和用这种知识指出问题,获得新的知识,解释科学现象,并对科学相关问题基于实证的结论;理解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知识和探究的特点;意识到科学和技术如何塑造我们所在的物质环境、智力环境和文化环境;作为一名善于思考的公民,乐于用科学的观念,参与科学相关的问题。”科学常识、科学意识和科学能力共同构筑了科学素养的整体框架,但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级级增值的关系。
(四)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常常与科学素养相对,关涉的不是外部的自然,而是我们不断创造并置身其中的文化。与它对应的人文学科范围较广,除了语言文学之外,美术、音乐、哲学、历史、宗教、道德、法律等都可视为此列。在初中阶段,它是指学生具有人文学科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理解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解决现实的文化问题,形成自我的健全人格的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在学校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未跟上
1、外部评价仍占主导地位,内部评价实施力度不足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除了课程的建构以及课堂教学的实施以外,评价也是课程实施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尽管学校在基础型课程方面对国家的课程进行了校本的建构与实施,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在进行了课程校本化实施后,教师和学生都将在一个统一的国家评价体系中进行评价,国家或是地方进行的统一考试依然存在,甚至仍然是国家或地方对学校质量评价的标准,也就是说外部评价在学校评价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学校领导尽管在意识上比较清晰,但是在操作中仍然受到外部评价的影响,这中间既有学校发展的无奈,同时也有评价工具的限制的原因。这种评价方案与评价实施的错位,会使得课程的实施无法将原本的课程建构初衷最大化。
2、教师评价素养与技能有待提高,评价实际操作缺乏整体性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更是课程评价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在认识上已经知道评价对于课程实施的重要意义,并且也愿意积极到课程评价甚至参与到评价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但是在整个参与的过程中,教师们的评价素养和技能却使感到有心无力。
无论是领导或是教师,在评价这一方面都存在意识强、缺乏能力的现象,这和我们的培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在职前,也就是在就读师范院校的时候并没有接受过相关的学习,而职后提供的培训不管是校级层面、区级层面或者更高层次的培训,涉及评价方面的并不多,对这一块培训的缺失也正是导致教师缺乏这一方面素养和技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的工作繁忙也是评价工作难以落到实处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教师无法按照原先设计的评价方案实施评价,另一面教师也没有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评价素养和能力,这都是评价的效能降低。而评价的片面性,随意性,使得原先设定的评价体系形同虚设,从体系上看包含了课程评价的各个方面,但是并没有把各个方面有效地整合起来,这些都成为基于“核心素养”校本化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选课呈现不均衡状态
在学校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根据四大核心素养被分成了四个板块,每个板块中所设计课程数目也基本是均衡的。在选课的过程中,学校采取统一时间开放通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对课程进行“秒杀”,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对学生做出任何导向性的指导。但因校本课程是带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所以它有其明显的校本化特征,但是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对校本课程的了解是来自于学校的介绍。仅仅下发课程介绍进行课程宣传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家长、学生还是以课程的名称作为对课程的了解,这就使得学生和家长在选课时还是以自己对课程经验为主。
同时,学校的办学理念,在课程构建和实施上的改革思路并没有通过一定的形式传达给家长或学生,导致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愿景并不了解,甚至在有些时候还会出现一些和学校愿景相违背的行为。在学生或家长进行选课时,就没有把“核心素养”作为课程选择的因素。因此,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不够也是导致选课不均衡的原因之一。
三、影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因素分析
(一)校长的办学理念对“核心素养”的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影响
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者,对学校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前景有着重要的影响。校长的办学理念,直接影响到学校管理的决策和行为。在“核心素养”引入学校课程构建和实施的过程中,很多校长也面临了冲突和抉择。“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改革的热点,无疑能为初中教育改革注入生机和活力,很多学校的校长都想以此作为学校改革的契机,其中也不乏一些功利性和盲目性,导致很多学校把“核心素养”作为一个课程教育改革的幌子。改形式、换汤不换药地开展教育改革,这是对学校校长教育思想的坚定性形成了艰巨的挑战。因此,在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校长的教育思想以及他的个人品质、办学思想对实施是否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对“核心素养”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影响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指校长在课程思想、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所起到的引导和管理的能力。校长课程领导力,即校长对对课程的认识、引领和开发能力对于一个学校的课程改革和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课程实施取得的成效,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有着密不可分关系,同时,初中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校长在未来的日子里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三)教师对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影响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校长有再好的理念,如果离开了教师的落实和实施,那么所有的理念就无法转化为现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校本化实施对教师的各方面的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知识结构上,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知识、并且对“核心素养”概念和核心有清晰的认识。多学科知识基础能够保证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更科学、更准确。其次,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教师无论在课程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技能、学生评价的实施等方面都要有较高的素养,在能够清晰地认识“核心素养”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评价行为,这才能够使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真正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最后,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其个人的精神面貌、教学理念、评价行为也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本身对教学理念缺乏认同感,那么他(她)的课堂教学、评价行为都会受到影响,同时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的认识、能力和素养在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校本化实施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
(一)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根基,在对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建构和实施的过程中,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校本化建构和实施的过程中,要将核心素养融入到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将原本的课程标准具体化,教学目标直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各个学科根据学科特点与内容,提出该年段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学科的具体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在将课程标准具体化的基础上,要理清核心素养和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依赖某一门学科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在多学科、多种能力的共同作用下,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首先要明确各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且处理好与总的核心素养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总分关系,也不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应该是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融合,这样才能促进学科的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推进教师的有效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建构的具体化体现,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具体化的过程,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人物,因此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与理解是关键。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要关注对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培训、交流、指导,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核心素养”,只有在理解、内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促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趋向有效。同时,要鼓励教师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将原本的以“知识技能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转换为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将知识与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形成高于知识、技能的素养,并且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合作、实践、自主等各方面能力。
(三)改进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
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直接改变了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改变必然会带来考试评价的改革。长期以来,我们的考试评价主要是依据学科内容为标准的,很多考试评价并没有完全体现出课程标注或课程目标的要求。而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其评价内容应该着眼于能力和素养的标准,同样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跨学科的特点,那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同样也应该打破学科的限制,体现出综合评价的特点。考试评价的内容,要转化为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减少单一维度的评价标准,挖掘学生认知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评价内容的改变势必带来评价方式的改变,要尝试更多新型的评价方式,从而解决原本单一评价形式所带来的弊端。只有切实地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的内容与方式,才能实现较为准确地衡量与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