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韵入境入心 ——把潮州文化引入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三步曲”探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6期   作者:徐旭斌
[导读] 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旭斌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颜锡祺中学  广东 潮州 515645
        摘要: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对潮州文化的研究学习力度,从古典诗歌的“诗韵、诗境、诗心”入手,将潮州文化与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结合起来,以传统文化为根,以地域文化为基,以古典诗歌为介,寻觅经典与现代的共振点,挖掘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血脉,让潮州文化的符号嵌入学生的心灵,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核心素养,为古典诗歌教学的改革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子。
        关键词:潮州文化;古典诗歌教学;高中
        潮州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自成一格,既有古典文化的丰厚遗存,又有现代文化与海洋文化的渗透与交融。这里山川秀丽,文化更具特色。“潮州话”被称之为“古汉语活化石”,“潮州音乐”被誉为“华夏正音”。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2020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潮州时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
        将潮州文化引入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因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三步”教学法,从古典诗歌的“诗韵、诗境、诗心”入手,将潮州文化与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结合起来,让潮州文化的符号嵌入学生的心灵,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激发对家乡、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之情。
        一、潮音入韵
        杜松年先生指出:“潮州话是古雅丰富的。”潮州方言,是汉语八大方言中闽方言的一个分支,也是迄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用潮州方言朗读古典诗词,平仄和押韵清晰而富有韵律,更能展现其音乐美。其词汇保留了较多的古音特点,拥有8个声调的潮州话,除了阴平,阳平是平声外,其余6个声调都是仄声,较完整保持了古汉语的语音特点。
        例如杜甫诗作《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其韵押的是平水韵中的十一真。在普通话里,“邻[lín]、人[rén]、亲[qīn]、真[zhēn]、巾[jīn]”的韵母有的为“in”、有的为“en”;在潮州方言里“邻[ling5]、人[ring5]亲、[cing1]、真[zing1]、巾[ging1]”韵母都为“ling”,且都为平声。诗与歌都是同样用音律来发挥抒发情感的方式。用潮州话这种八声读法来诵读古诗,使那些用普通话读起来与格律不吻合的古诗音律更为和谐押韵、朗朗上口,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古典诗歌的音律韵味,提高背诵效果。
        学生用潮州话诵读古诗,能够更好、更迅速地把握诗歌的平仄、音律,读出它们的韵味,更好地体验古诗中蕴含的音乐之美。作为潮州的教师,就应抓住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古典诗歌的诗教功能,在学生灵魂的深处刻上传统文化烙印,赋予他们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自信的力量。
        二、潮风入境
        陈寅恪老师曾经指出“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所谓真了解者,必须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古典诗歌的创作是古人经过观察、感受、酝酿,再进行表达的过程。我们要领悟诗歌的美,就必须领悟、融入作者在诗中营造出来的意境,才能越过时空与作者产生心与心的交流。
        潮州平原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独特的风俗民情、地方文化、地理风貌,那些跃然于纸上的古潮汕民间纯朴风貌,字里行间流露出潮人的智慧,均属璀璨的民族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成为这一座座民风民俗富矿的挖矿人,在其中努力寻找一个个古今情势的共振点。潮州古城中广济桥、古城墙、牌坊街、古民居栉比鳞次,这些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便是沟通时空的一个共振点。相信,一旦深入了进去,必定能让我们欣喜若狂;一旦将潮州风土人情与诗歌意境创设结合起来,必将成为我们实施古典诗歌教学的一大法宝。


        如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诗中包含了对亲戚朋友的眷恋,有年老孤独的悲哀,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但也有无以报国的哀伤。在教学中出示“岭东三杰”之一石铭吾于抗战时期作《韩江楼》(其一)“乡国亭台已半空,登临尚见此豪雄。偶经遗庙思贤守,来倚孤城作寓公。两派河流三邑界,万家春色一楼东。平生最爱金韩地,松树青青橡木红。”做对比阅读。石诗写乡国江山破碎,但登临复见韩祠心情不一样,眼前气象豪雄,让人感觉到春天的生机,可谓悲中见壮。通过对比二诗风格,同中寻异,深刻领会杜诗的沉郁顿挫与石诗的铸语激越。以楼为依托,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跨越时空,汇成一道荡气回肠、奔流不息的精神长河,冲击、融化在学生们的“三观”里。
        潮州学生耳濡目染各种民俗,早就感受到古诗之美。如春节贴春联、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冬至吃汤圆等,这些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传统节庆习俗,带给学生文化的洗礼、传统的熏陶,让学生自然融入到古诗的意境中去。
        如在我们组织“穿越千年的野菜香——《诗经?芣苢》小视频设计大赛”上,有的学生关联到潮州采摘鼠麯做乌粿备年货的习俗:“总记得,过了二十四之后,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起年货,做‘乌粿’。这时候孩子们都要到田里去寻找一种叫做‘鼠麯’的植物。大家三五成群,到地里寻找这种特别的植物。午后阳光晴好,一群小伙伴或嬉闹、或比赛,不出一下午,就摘得满满的一篮。待回家洗净,熬煮之后取其汁,与面粉、油、水和在一起做成一种很有韧性的粿皮。……用一小片晒干的芭蕉叶垫底,蒸熟之后即可食用。每当‘乌粿’蒸熟,那甜甜糯糯的味道夹杂着‘鼠麯’草的香气弥漫整个厨房,直教人流口水。”将古典诗歌的学习,放置于这样具体的文化环境,学生是喜闻乐见的。
        对于诗歌营造的意境,也能很好地理解,主动投入,融入其中,这也就拓展了他们对于古典诗歌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潮学入心
        潮州是历代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物古迹荟萃。唐宋时韩愈、杨嗣复、李德裕、文天祥、陆秀夫等10位贤相千里迢迢贬谪潮州,他们遭遇不同,但在岭南本土文化中留下了一道道中原文化的血脉。而今,潮学研究方兴未艾,专门研究机构有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所、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等,饶宗颐教授,还有陈平原、林伦伦、黄挺、林朝虹、曾楚楠、李英群等教授老师,进行潮学研究,硕果累累。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将其与古典诗歌教学结合起来,丰富、创新我们的课堂,深化我们的课堂改革。
        对潮州童谣、歌谣的研究,如林朝虹副教授是该领域的“翘楚”,其研究着眼于:在土生土长的潮州童谣基础上,思考童谣、歌谣、民歌之间的关系,寻找与成人、文学的对接方式,探究潮州童谣、歌谣如何走出潮汕、走出广东、走向全国。如果将其成果与古典诗歌的诵读、解读深度融合,一定能使课堂充满浓厚的乡土情趣,让学生自觉担负起保护方言、传承文化的使命和担当。
        潮州这片热土,自古不缺爱国志士,如翁万达辑有《翁万达集》。其长年戍边,诗作直抒胸臆,境界宽阔雄浑。如《朔州道》:“柳枝侵夏意仍怯,山麓出泉寒不流。我已十年穿虎窟,地今四月尚狐裘。思乡路远频挥泪,报主身轻何所忧。不惜千里求死士,戈雕直向古丰州。”虽未刻意雕饰,却意境开阔,感情真挚,可谓慷慨悲壮之歌。我们在讲授《书愤》等爱国主义诗篇时,联系这些人物形象、作品。学生读之品之,自有热血英风,扑面而来。其它如红色文化、宗族文化、侨批文化等研究成果,我们都可以从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角度出发,研究具体操作的可行性,将其引进古诗教学,发挥其价值作用。
        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潮州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对潮州文化的研究学习力度,以传统文化为根,以地域文化为基,以古典诗歌为介,寻觅经典与现代的共振点,挖掘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血脉,为古典诗歌教学的改革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 翁万达.翁万达集[M].朱仲玉,吴奎信,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 石铭吾,赵松元,杨树彬.慵石室诗钞[M].北京: 线装书局,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