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东
黑龙江省巴彦县高级中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1800
摘要: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强化模型教学是提升教学能力并满足教学实际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就化学模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分析,由化学建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展开分析,并从认知、物理、概念、数学、解决问题、表述问题等方面探讨化学模型的实际教学应用,以期与相关的教学工作者进行交流,完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为良性化学教学方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模型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模型是重要的研究方式,在近代科学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构建相应的化学模型,帮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因此,在模型认知引导下,教师应深入分析化学学科和核心素养的核心内涵,优化课堂活动设计,加强学生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2 概念建模
在构建概念模型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抽象的文字进行模型构建,也可以借助图形、图示、符号等的内在联系完成实物内在机理的有效描述,提升模型的应用价值。在化学学科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借助于物质的概念进行建模,学生如果能依据相应的概念进行模型的构建,则可以提升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并建立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内在联系。例如,在进行物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要明白物质是由混合物以及纯净物两大类组成的,并且混合物又能转化为分散系,可以将其分为溶液、胶体、浊液等,其具有丁达尔效应;纯净物可以细化为单质与化合物,化合物包括电解质以及非电解质。其中,乙醇以及蔗糖等为非电解质,电解质又可以依据其中酸碱情况分为强电解质以及弱电解质两种,进而完善关于物质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归纳与整理,形成一定的程序框图,通过后期的加工与调整,提升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逻辑衔接性。
3 建立化学模型,培养证据推理意识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数据的详细分析处理,去伪存真,建立符合化学反应本质的学科模型,是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也就是说,模型是在合理的证据推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学生的证据推理意识和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
以原电池模型建立为例,由于学生具有“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和“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转移”的认知基础,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让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发生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让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同时提供铜片、锌片、碳棒、导线、水果、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等仪器和药品,让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并基于实验事实,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根据铜片或碳棒上产生气泡的现象,推理得出锌片失去的电子移向铜片或碳棒并被H+所得,再用电流计检验电流的产生;将电解质改为硫酸铜,观察两极附近溶液颜色的变化,得出溶液中离子移动的方向等实验事实,并形成证据推理,构建原电池模型。
4 引导深度加工,构建认知模型
教师要整体把握化学课堂教学内容,梳理课堂教学线索,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认知模型核心素养。特别是处理一些知识内容较为繁琐、知识点相互交织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化学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按照合理的思维线展开学习,同时做好化学课堂的类比教学,使学生在模型建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不同维度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SO2是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化学物质,需要学生掌握SO2具备氧化性与还原性并存、SO2可以用作漂白剂、吸入SO2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SO2具有毒性、SO2与酸雨的形成密切相关等知识点。学生记忆过程中容易出现认知偏差、概念混淆等问题。教师按照元素化合物教学的一般方法,细致梳理SO2学习的思维线索,引导学生按照“元素价态—理化性质—常见反应—操作实验—深度探究—社会价值”的认知主线展开学习。并将“钙基固硫法”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SO2→CaSO3→CaSO4的化学反应过程,对SO2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建构组织化、结构化的化学认知体系。
5 结束语
为保证高化学教学应有教学效能的充分发挥,需要在现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性的研究,进一步提升化学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当今教育背景下,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力,提升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进而优化建模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方法性实践以及教学方式的挖掘,可以有效推进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业虹.高中化学模型建构能力的培养与测评[J].中国考试,2019(05):50-56.
[2] 马伏清.模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华夏教师,2019(03):55.
[3] 徐晶晶.化学教学中引领学生模型认知的思考与探索[J].化工管理,2018(34):27-28.
[4] 郭静,薛亮,任程,李俊杰.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模型要求分析[J].化学教学,2018(08):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