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底蕴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6期   作者:宁玉明
[导读] 语文,因其自身的独特性质在学科教学中占据特殊地位

        宁玉明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千渭初级中学   721300
        摘要:语文,因其自身的独特性质在学科教学中占据特殊地位,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能力发展与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语文教育具有双重性,表现为人文性与工具性。在传统应试教育下出现了“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导致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人文色彩不浓郁,学科价值无法有效发挥。为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作用,通过彰显人文底蕴、渲染人文色彩带入学生走入语文世界。初中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人文底蕴培养,落实有效语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底蕴;培养策略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应当落在“人”上,即强调语文学科中的文化与知识、情感与价值,同时将语文教学面向学生,关注学生“人”的学习与需求,实现人文底蕴培养。这是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内容、是要求,也对初中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做出了理论指导。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人文底蕴的有效培养呢?
一、高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阅读是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读一个故事、品一个的故事,实际上感受到的是语言文字与情感的交汇,对学生审美意识、人文底蕴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1]。高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在开展阅读教学时立足语文教材内容,带领学生“咬文嚼字”、赏析句词,更要利用有效的手段去刻画真实的场景,去打造与阅读文本相对应的画面。这样能够让学生身处其中,促使学生产生更为主观的个体感受,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形象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等多种能力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且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尊重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以及阅读点拨,不要妄图取代学生的个体阅读感受,这样学生才能够从自主层面感受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生感悟,积累字词,丰富文化底蕴。
        如在学习叶圣陶《苏州园林》时,作者书写了苏州园林的各种美景,家山语迟早、栽种与修剪...且其中总说了古代宫殿的建筑特征,总分的书写形式,让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园林之中,看到各种各样的园林之景观。教师在此基础上搭配视频动画,为学生直接展示画面,能够给学生强烈而深刻的冲击,让学生有效语文阅读,且读的深、读的趣,实现审美意识的提升、人文底蕴的丰富。
二、教材内容补充,增强学生人文底蕴
        人文素养的核心不是指学生应当具备怎样的能力,而是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即人文精神是指学生们对人文学科的认知能力、感受能力等[2]。近年来,中高考也逐渐将文化常识纳入到了考师范畴内,从侧面为初中语文教师开展人文底蕴教学做出了指导。
        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教材出发,做教学延伸、拓展、补充,目的是带领学生学习教材背后所关联的知识,通过丰富知识的建构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够奠定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为学生的后续语文学习做好直接的铺垫与准备。初中语文课堂上锁选取的语文教材内容都是古今中外的知名作品,教师不仅要将教学目光放在这些作品的教学上,更要放在其文化背景、其背后故事、其情感教育上。这样学生们不仅能够获得基础的人文知识框架结构,在语文学习体验时体会与感知的层次也会更深入,自然能够达到文化底蕴教学的目的。
        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单单的去为学生介绍“我”与父亲的故事,学生所获得知识认识实际上是有所局限的。为此,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朱自清先生,带领学生去了解朱自清先生的生平。同时对比我们学过的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如《荷塘月色》、《春》等,让学生品味朱自清先生在刻人、写事、描景过程中不同的写作重点。

实现群文教学、补充教学,实现知识联系、拓展延伸,学生也具备了足够的文化底蕴。
三、立足现实生活,强化学生学用感悟
        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在教学中,实际上生活作为巨大的语文素材库,也是语文教师开展人文底蕴教学的重要场所。 只有让学生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足够丰富的人文素养内涵,同时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将这些人文内涵转化为行为导向,进行实践参与。这样学生们的人文底蕴才更丰厚,语文课堂的教学目的才能够具体且到位[3]。
        很多学生之所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与语文知识之间产生不了足够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从生活实际出发,没有联系自我,将自己与语文割裂,这样学生的学习自然不够深入,也不够真实具体。
        如在学习《回忆我的母亲》时,作者刻画了一个鲜明的母亲形象,字里行间没有提到直接的爱,却无不渗透爱。为了让学生与作者之间能够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与自己之间的微妙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去分享、讲述自己与父母的故事。这样学生们能够将语文学习从课堂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感受、学习、理解将会更深刻,学用双重感悟下文化理解更到位。
四、开展多元活动,创新语文教学课堂
        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开展多元多样的语文活动,建立一个开放、自主、积极的语文课堂,给学生们近距离接触语文知识、感受语文文化的机会,同时遵从学生主人公地位,丰富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体验。
        这里所说的多元活动包括课上、课下两个内容。
        课上,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遵循开放式课堂的要求,在课堂上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开展趣味多彩的活动[4]。如教师可以开展辩论赛活动、开展讨论会活动等,针对教材内某一个可讨论点进行意见分享与交流。这样学生们之间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倾听,产生新看法、新认知、新理解,课堂知识的学习将会更立体,人文底蕴教学也会因此而更有效。
        课下,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延伸拓展语文教学场所。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补充学生的阅读量;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课外实践,基于个体实践获取写作素材;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趣味语文大赛,如国学朗读、诵读经典、文化鉴赏、朗读比赛等。这些趣味活动以不同的形式传递着语文知识,熏陶、影响着学生,是初中语文教师开展人文底蕴教学的主要形式。
五、革新评价体系,倡导人文综合评价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实施人文教育,也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将其纳入到课堂评价标准之中,要倡导人文化评价,这包括两个内容。
        第一,即教师要从学生本体出发,从“人”出发,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综合看待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考虑学生的个体实际语文学习需要以及学习进步,真正将教学评价关注点放在人身上,坚持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人文性;第二,即教师要将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作为评价的内容组成之一,考虑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能力等多个能力的发展实际,做评价参考。这样才能够从有效且完善的评价之中指导教师进一步开展人文底蕴教学,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功能。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让学生漫入语文世界,让学生品语文文化之规律、感语文情感之神圣、析于语文文字之奥妙,初中语文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人文底蕴的破而言。要让学生的人文底蕴库不断的充实、丰厚,这样学生在语文世界的学习才是积极的、主动的、深刻的,语文学科才能够在教学创新中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课堂的教学目的才能够顺利达到。
参考文献:
[1]杨可娜.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0):114-114.
[2]王红芳.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J].东方藏品,2018(11):90-90.
[3]刘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42):52-52.
[4]李建.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J].成功:中下.2017(06):86-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