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启智解惑运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6期   作者: 骆美珍
[导读] 随着新课改地不断推进,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加关注学生自身语文素养的培养

        骆美珍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水贝小学  517300
        摘要:随着新课改地不断推进,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加关注学生自身语文素养的培养。为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中启智能力,当前的教学模式应侧重于语文思维的多维化。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而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为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阅读;启智;语文素养
        在语文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注重引导,通过点拨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来解答学生的疑惑。所谓点拨,即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能够针对学生内心存在的一些心理障碍或者认知障碍,通过利用画龙点睛或其他有效手段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只有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自己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位置,启智激发为基础手段,通过创新教学,为学生提高自身语文素养提供有力支撑。本文首先分析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就如何用创新教学以达到启智解惑的目的进行分析。
        一、“三启课堂”内涵以及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三启课堂”模式是指在备课、授课中必须具备有启知、启智、启志三个环节。启知是一个最基本的“传道授业”环节,主要教育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本节课学生要学会、要掌握、要积累运用的知识,学懂弄通是根本要求。启智是“解惑”环节,刚性要求老师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爱动脑筋,培养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为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启志是指在每一节课要培育学生吃苦耐劳、创造幸福、尊老爱幼、爱党爱国爱人民等优秀的道德情操,不断锻炼学生的优秀综合素质。
        但是,在现实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仍然会发现,部分教师仍然存在比较落后的教学方式。受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阅读教学更多的是在于教师自己的讲解,一并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以教师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只会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当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分析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就会有一定的困难,久而久之就不想面对阅读,在学习上丧失了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的能力培养。在此情况下,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都会降低。其次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阅读技巧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则成为了各个方面关注的问题。比如在阅读中如何去找中心句、如何概括段落大意。甚至是教授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进行高效审题的技巧。但是对于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如何促使学生自主思考以解心中疑惑则没有过多的涉及。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就无法真正体会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更不用说达到阅读上的独立性。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启智解惑运用探究
        1、巧用点拨,激发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整节课堂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实际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应能成为学生的“善导着”,通过恰当的方式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巧用点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思维,其关键在于如何点拨[1]。点拨的方式多种多样,重要的是当学生遇到思维上的障碍的时候,能够采用有效的策略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帮助学生解惑。比如可以用明知故问的方式。


        比如在《为人民服务》的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分号的用法。在此讲解中教师并不能直接说分号的用法,而是可以挑选文中的使用片段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并提出具体问题:“同学们,当你们读完后有什么感受呢?”,有的学生会发现这是一个排比句,“那么此时我将文中的‘;’修改为逗号,你们再读一读”。学生反映这样表达的含义脱离了本意,但是又说不清哪里不好。此时教师可以引入《分号的使用方法》的专题教学为学生解惑。采用明知故问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教学质量。另外也可以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将文章中的情景放到学生自己的身上,请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学会站在主人翁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通过此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快速体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2、自问释答,提升解惑能力
        作为一名学习者,学生若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到解决问题,则是一种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升的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环节,做到由疑而问,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质疑来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阅读分析能力[2]。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入预习阶段,面对预习过程中存在问题自己尝试进行解决。例如通过字典查询或者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清理一点障碍。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去正确引导学生从不理解的句段中去尝试提出问题。
        比如在教学《少年润土》中,教师自己先举一个例子,“捏了胡叉”,中“捏”一字在此处使用的好处?能否用其他的词进行替换?进而尝试让学生从词语的使用、句型的运用、段落的安排上进行提问。将每个问题罗列出来后,尝试去解决。或者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每个小组将问题汇集后,针对那些自己无法解释的问题进行探讨。长此以往,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就能够很好地做到边度边思,在每一步驻足中激发学生思维。不论是自问释答的方式,还是小组讨论的形式都能够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到探索问题的过程。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还有效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启智课堂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被运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大脑在思考、阅读以及想象等各方面的潜力。因此教师应该有效利用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3]。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抽象性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有时候在面对都是文字的文章时就会显得无从下手。因此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减轻思想负担,可以针对实际教学内容采用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章,促使学生更能好地理解。
        比如在《狼牙山五壮士》文章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找本文主要中心内容是什么,进而用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写出。接下来就要从第一层去引导学生自己去找一找,填充一下第一层的内容。进而针对每一个内容的更深层次地去分析,在教师与学生的通力合作下就绘制出了本文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绘制的过程就是不断思考的过程,让文章的学习更加条理化。
        在阅读教学中打开学生的思维对于领会文章主旨,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有效手段启发学生思维以帮助学生实现自由的阅读。
        参考文献
[1]刘茜.巧用点拨,激思启智——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J].课外语文,2018:49-49.
        [2]马效军.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究的能力[J].新校园:中旬刊,2017:157.
        [3]申海菊.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新智慧,2019:116-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