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实验课中的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6期   作者: 张辉
[导读] 初中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对化学这门课程比较陌生
 
        张辉  
        江苏省仪征市外国语实验学校    211400
        摘要:初中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对化学这门课程比较陌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时候,要尽量让课堂充满活力,把教材上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把“任务型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化学这门学科,有利于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初中化学;任务型导学;教学模式;实验课程
一、引言
        化学作为中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其教学内容复杂,知识点繁多,学生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对初中化学缺乏兴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刚开始接触化学学习的时候,学生们的求知欲望都是很强烈的,迫于枯燥的概念和复杂的计算公式,加上大量的内容需要记忆,学生实践练习少,导致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也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采用任务型导学模式开展初中化学实验课堂,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化学思维进行锻炼,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二、任务型导学模式的概述
        任务型导学模式是指在实际教学中,把具体的知识和内容和任务项目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多个学习知识放在系统的学习项目中展开,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和研究,掌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尤其是针对化学实验教学,把复杂繁多的知识点融入到具体的化学实验过程中,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建立在结构主义基础之上的,把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任务问题,把学习的重难点和任务的活动环节相结合,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掌握了学习的知识点。总而言之,任务型导学模式是一种实践探究型的学习方式,任务的设计也是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1]
三、任务型导学模式的优势
(一)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任务导学型模式是从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为出发点的,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具体的知识点。教师和学生完成一个一个具体的任务时,积累了实践经验,从实践中反推教材内容,推动化学实验教学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实验中
        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接受任务并且努力完成,这种教学关系更多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在独立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由于认知达不到或者实际操作步骤错误等面临很多问题,学生可以和小组内的成员进行交流沟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过程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自主合作、有效沟通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任务型导学模式下开展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任务情境
        实验活动的开展,要创设相关的实验情境,教师要以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为背景导入学习,同时借助媒体化的工具创设真实性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课堂的兴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现有的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确定任务目标
        情境创设好之后,教师要设置本次任务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完整的实现教学目标。在解决具体的任务问题时,学生也要积极参与,调动现有知识储备量,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在与教师、学生共同协作配合中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具体的任务中,运用自身的能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三)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展开情境任务教学活动中,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在一旁观察、辅助学生展开实验,鼓励学生自己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后展开活动评价,对活动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对自我能力的不足进行反思。通过分组合作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对活动的任务进行分析,按照学生的不同能力层次进行分配任务,在相互协作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任务中,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五、任务型导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化学实验课堂的具体案例
        本案例以摩擦生热知识为主要研究内容,利用强氧化剂和还原剂来开展实验活动。课前教师先准备好一盒火柴棒和一个涂有磷面的火柴盒,在正式上课前,老师可以以问题形式导入,询问学生“有没有同学知道火柴是怎么点燃的”,以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主动思考。有的学生回答“火柴棒是摩擦起火的”,教师可以拿出准备好的火柴和涂有磷面的火柴盒,现场试验,证明了“火柴是由于摩擦起火的”这个结论。同时教师把具象的问题抽象化,提问学生“只有一根火柴,没有火柴盒,怎么能把火柴烧起来?”,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本次课堂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当同学们充满疑惑的时候,教师拿出一个放大镜,把火柴放在放大镜下面,阳光在放大镜的作用下产生聚焦效果,导致火柴的温度上升,等火柴的温度上升到燃点之后,火柴就自燃了。教师设置简单的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对火柴点燃的常识问题展开课堂的探讨。
        教师给学生示范火柴点燃实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自主地开展实验,实验方式是分小组进行,多人配合,一个学生拿着放大镜,保持固定的姿势不动,另一个学生拿着火柴,在实验中学生要保持细心耐心,当看到火柴燃起的那一刻,似乎一切都是值得的,学生内心充满了激动与喜悦。
        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对本次实验的内容做了归纳和总结,并且提出相关的问题“在实验中,放大镜起到了什么作用,放大镜为什么能点燃火柴”,课后让学生们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或者展开讨论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们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放大镜可以起到光线聚焦的作用,放大镜把太阳光线聚焦到火柴头上,达到一定温度的时候,火柴头就被点燃了”。
        通过开展实验活动,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相关的情境,并且用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开展实验训练,在实验中让学生掌握知识。
结论:“任务型导学”教学模式与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有效结合,符合该阶段学生的特点,发挥任务的驱动型作用,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任务中,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会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在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推动了化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胜.初中化学实验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27) .
[2]    傅秀英.初中化学构建“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