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安
陕西省泾干中学 713700
摘要:为响应国家教育部倡导素质教学,培养高水平科学文化知识人才的号召,全国各级高校积极拓展思维,大力创新,为推进高中数学教育改革全面实施,不懈努力,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因此本文将简单阐述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解决对策,进而优化新课改高中数学教育工作,提高整体高中学生的数学平均水平,保证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精准实现。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问题及策略
多年来,高中数学教育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对象,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高中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关联性等学科特点,同时对学生的综合思维如抽象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思维等要求较高,相对来说,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其次,多数学生存在即使听懂数学课,依旧不会做题的问题,每天在数学学科投入的时间、精力巨大,但仍然进步缓慢,长此以往,学生易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基于此,国家教育部倡导新课程素质教育改革,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高中数学相较于初中数学来讲,难度增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往往需要学生拓宽思路,深入思考与探究。因此教师应拓展思维,通过在教学形式及教学内容上改良创新,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将兴趣转化为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培养数学思维,最终实现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
新课改下,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应积极引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将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创造自由开放助于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高一数学必修一等差数列一课中,教师通过布置相关探究学习任务如推导等差数列公式等内容,并采取小组加分制,利用学生爱表现的年龄特征,刺激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间的良性竞争,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将课堂放还于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促使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等途径形成对知识的一个整体认知,并在课堂中小组探究,教师补充中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极大的促进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学生,在与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探究思考中,拉近彼此的关系,长此以往,一种自由的开放式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养成的课堂氛围就构建出来,为学生延展思维,培养学习兴趣带来较大助益。
二、因材施教,开发潜力
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及知识难度上做出了修改,整体降低了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难度,在教学重心上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相较于难题、偏题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中坚决把握好两个方向。首先,不同于以前的题海战术,教师应更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授,以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将每一个采分点,容易出错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精讲,夯实学生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整体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其次,教师还应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补充教学,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较高难度的习题及延展性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提升,开发学生潜力,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带来较大助益。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掌握基础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探究拓展性知识,有相关不懂的知识及错题及时利用空闲时间提问,进而提升学生数学知识水平。总而言之,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全面夯实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注重批评的艺术,优化考核模式
批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然而错误的批评方式会增加学生的挫败感,不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本文提出教师应重视批评艺术,并在坚持小组合作教学的模式下改良考核机制,将试卷考核与平均表现相结合,整体的、综合的、全面性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而提高学生自信心,保证素质教学的精准落实。为此,本文提出三条建议性措施。
第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问,有问题说明学生在思考,因此教师应对勤学好问的学生积极表扬,鼓励学生踊跃发问,开创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应注意的一点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都应予以耐心解答,切实做到有问必答。第二,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习情况,面对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应及时与学生沟通,询问学业上出现的难处等情况,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大程度上促使学生紧跟课程进度,不落课。第三,维护学生自尊心,以一个平等的身份与学生沟通交流,更容易探听学生内心,促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结束语:
本文从三个角度提出了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措施,并进行了相关的举例分析,除此之外,新课改高中数学的教学改进措施仍有很多,如整合资源,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举办相关数学知识竞赛,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等等。
参考文献:
[1]孟巍.新课改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27):160-161.
[2]何燕.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10):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