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结合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6期   作者: 王月全
[导读]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王月全
        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   四川 泸州  646108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新课程理念对初中教学的总体要求,也是初中教学应把握的方向性原则。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生活实践的场景之中,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体悟中获得知识,懂得道理,受到教益,是发挥该学科课程价值的重要手段。
        一、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在要求
        新课程标准载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实践性。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实践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其实,长期以来,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的认知和实践早已有之。十七世纪30年代,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提出了“教育是生活的准备”的思想;十八世纪以后,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了教育应“立足自然”“回归生活”的观点;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著名论断;我国近现代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更是主张“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学做合一”,即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可见,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非常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丰富、寓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教育性于一体,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活动融入到学生生活实践中,通过学生的认知、体验与实践,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有效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既是教材的思想,也是教学的要求,更是提高教师教学激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只有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实践,才能激活所学知识、丰富学生情感,走进学生内心,触动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正是要求本学科教学活动要融入学生生活实践,体现了本课程对教学的内在要求。
        二、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践认知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的重要基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现了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特点,其内容、事例、教育方式等都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将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教学必须将传统灌输、抽象等为特征的传授式教学理念,转变为自主、具体、可操作的生活实践理念。
        1、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成效好坏,学生是关键。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执行者。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将教学活动融入生活实践中,顺应学生发展特点,突出学生发展特点,注重发现和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信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调动他们思维,激发其潜能,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才能有效促进知识传授与品德教育的提升。
        2、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个人的道德品质都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了道德、健康、法律、国情等众多内容,集知识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于一体。将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不仅是知识性的,还应该是心理健康、道德品质良好、法制意识强、具有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等全面发展性的。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二)贴近学生实际是教学活动融入生活实践的重要途径。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身心得到迅速发展,思想品德、价值观念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生活得到逐步扩展,成人感出现,独立思考性增强,实践感迫切,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只有以中学生成长特点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才能充分发挥课程功能,体现课程价值。
        1、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教学,选择生活素材要有针对性。
        生活实践越贴近学生,越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越能走进学生心里,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针对性地选择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素材,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让家更美好”时,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设计孝敬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计划”素材,通过“走近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认识)—发现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好)—帮助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孝敬)三个环节,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亲情,发现生活中亲人的好,从而传承对长辈的孝敬。
        2、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教学,选择教学手段应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不愿交流、不愿发言、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配合老师的教学等情况,就其根源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对教学学情的忽视。因此,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教学,教学手段不应固化为某种单一方式,而要灵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多样化手段,才能发挥本课程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我在教学“正确处理友谊冲突”这部分内容前,正遇班上同桌的两位学生因执行班纪的事发生冲突。我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先教给学生按“保持冷静—坦诚交流—勇于担责—换位思考”的程序处理冲突的方法。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友谊中的冲突。同时,为触及更深层次的认知,我又让两位学生将发生冲突、处理冲突的真实感受过程写下来,还利用班活动时间组织了“拉手”仪式,有效促成了冲突的解决。
(三)转变传递方式是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的重要手段。
        心理学认为,体验是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是在真切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中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强调教学过程要充分考虑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体验。这就要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过去填鸭式的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情感价值观,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的做法,而应该以开放的、生活化的、实践性的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导入所学知识,运用生活中的素材理解知识,在创设的环境中体验教育真谛。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教学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实践,是新课程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自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思考生活,《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深厚的生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