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力木拉提·阿不都沙拉木
新疆乌什县衢州中学 843400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体现,它转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种师生主体的转变,让课堂教学处于良性的发展状态,也更好的促进了教学的深入改革。
关键词:初中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遵守法律法规,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这对于他们步入社会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督促,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现状
(一)分组合理性较差
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就要科学合理的分配人员,这样才能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是目前很多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分组问题,在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考量的情况下,随意的进行分组合作,这种形式的分组,对于学习是毫无用处的,它提高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让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学习,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变差。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发挥不了实际作用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后,很多教师错误的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之间的事情,和教师关系不大,这就导致学生在互相交流学生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或者交流产生分歧的时候,在得不到有效指导的情况下,这个小组就无法进行下去,学生之间的矛盾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导致小组的解散。所以教师要关注每个小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学生之间产生了问题,需要及时给与帮助和指导,让小组合作学习顺利的进行下去。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位置,进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建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现在很多教师都已经开始注重这方面改善。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还不够完善,教师还需要不断的摸索、提高、完善。
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所以在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提高学习成绩,所以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最大的支持,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目标。例如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友谊的天空》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自由发言,聊聊自己的朋友多吗?有的学生会回答:“很多”,有些学生会回答:“不多”,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能交到很多朋友或者是很难交到朋友呢?这就让学生开始思考是自身的问题还是外界的影响,导致自己自己很难交到朋友。然后教师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同学们展开交流,彼此之间分享下自己和朋友相处的模式,讨论一下,是朋友越多越好呢?还是就几个好朋友就够了?通过小组的讨论,最后总结出自己对友谊的看法。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在学习心得方面的交流,把他们平时不想对老师和家长讲的话,和同学之间分享出来,实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效果。
(二)将生活融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处在初中时期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正处在发育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对社会、对学校、对家长都有一种叛逆心理,对于家长和老师讲的道理,不愿意接受,小组合作学习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通过交流来改变自己错误的观点,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在讲到《网络生活新空间》这章节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它让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网络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如何摒除这些问题,让这些问题不再影响我们。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讨论下自己平时都利用网络做些什么呢?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同时又带来了哪些危害?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总结出网络是把“双刃剑”,合理利用网络可以帮助我们开拓眼界,查找学习资料,偶尔玩游戏放松学习压力。但是我们不能过度沉迷网络,在网络上浪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让网络成为我们提高学习成绩的工具。
(三)改变自身教育方式
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不同,所以在知识运用方面也有差异性,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来补充自己的学习短板,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成长的节拍》这章节时,同学们就可以互相交流下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习经验等,小组讨论下如何能让自己更好的成长?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努力就会有回报,但是努力也要有方法,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每天努力一点点,学习就会进步一大截。
结束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最好的改革方式,它让这门学科的学习效果大大提升,拓宽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梁肖肖.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8.
[2]邢斌.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38( 8) : 61 -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