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霞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五小学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 154600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我们知道小学数学的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计算学习兴趣不高,计算速度慢、错误率高,很多时候“明明会算,但错误不断”。根据我对计算教学的实践和深入研究,我认为计算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激发兴趣,夯实基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一定要让学生爱上计算,乐于计算。只有这样,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一定要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夯实,要在低年级巩固夯实孩子们对于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教学,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乐趣。
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是,教师根据数学情境,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小棒、圆片等)拼摆,编摆9的乘法口诀,这样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得爱计算和乐计算。
二、重视算理,提高能力
要提高学生在计算中的准确性和运算能力,就要重视计算中的算理教学,使之符合学生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
1.在操作中揭示算理。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例如,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时,解决20x4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摆小棒: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时运用已有的知识说出算理:2个十乘4是8个十,8个十就是80,所以20×4=80。学生在操作中明白了算理人同时也掌握了计算方法。
2.在演示中明确算理。
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通过直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明确算理。例如,教学“口算除法”时,在解决540÷60时,学生出现国不同的猜想,有的学生认为是90,有的学生认为是900,还有的学生认为是9。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手中有限的小棒没办法弄明白答案到底是几,此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54捆小棒,即54个十,然后把6捆小棒圈在一起,即6个十,一共圈了9圈。通过这样的课件展示,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54个十里有几个6个十,也就是求54里有几个6。可见当相关比较大时,借助课件直观演示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疑惑,理解算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强化估算,培养意识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通过计算前的估算 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
例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在计算215×47时,有学生得到计算结果是2365,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一下计算结果:把215看作200,47看作50,200×50=10000,所以结果应该在10000左右,2365显然就是错误的。这样既提高国检验题目的速度,又大大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因此,估算的作用不可小觑。
四、算法多样,开拓思维
我们知道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不同,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但算法多样化并不是方法越多、越全面越好,也并非是让学生掌握每一种算法,而是通过反馈交流、评价沟通 、求同存异,让学生体验、学习不同方法的思维过程,同时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方法,这样既能呵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又能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口算除法”时,在解决96÷6时,学生的想法五花八门。
方法一:分被除数。
生1:90÷6=10……30,30+6=36,36÷6=6,10+6=16。
生2:96=60+36,60÷6=10,36÷6=6,10+6=16。
生3:96-66=30,66÷6=11,30÷6=5,11+5=16。
方法二:分除数。
生:96÷3÷2=32÷2=16.
方法三:想乘法。
生:16×6=96,96÷6=16.
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对比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不同方法的优势。在遇到不能情况时,要选择恰当的方法,使计算更便捷。
五、培养习惯,形成技能
我们知道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做计算题时,有的学生往往轻视计算,一些计算题错误并不是因为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的。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大量事实说明,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发原因之一,因此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计算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检。
一看: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例如,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抄错符号。因此,做题前,先要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决不抄错题目,这是正确计算的前提。
二想:确定运算步骤。想一想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进行计算前的思考。
三算:学生很容易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除法做。因此在确定运算步骤后,要认真地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在计算的同时能够边算边回顾算理,更能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四检:平时学生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所以要向学生强调算完一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是否正确。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
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计算正确率、计算速度和计算能力也就会相应提高。
总之,计算能力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能力,它是思维能力与运算技巧的结合。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期复杂、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对症下药、因情施策,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计算教学变得更加高效,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深入探索和研究。只要我实际教学中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课堂上的亮点、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及时反思,就一定能够想出更好的办法,让计算能力提升成为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