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春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中小学 443145
摘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它不光考察了学生的数学基础,还考察到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它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所以它也是数学中的难点。在解题过程中,又能看出学生是否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学风,故而许多学生对于应用题有一种天然的畏惧情绪。怎样引导学生去克服面对应用题时的胆怯心理,提高对应用题的兴趣,树立解决应用题的信心。本人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通过“仿-变-拓-创” 4个步骤的训练,让学生自己编撰题目来考察自己,从而更好的理解命题思路,分析方法与解题技巧,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下面结合实际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编题
学生为什么看到应用题之后就有些害怕,信心不足,主要是因为学生基础不扎实,对于解决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没有掌握。让学生和老师一起编写应用题,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有参与感以及自信心。
在教学中,怎样让孩子参与到应用题的编写当中来,我将其总结为“仿-变-拓-创”的4个步骤。
让学生“仿”的方法来编写应用题一般都在讲授最基础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时候用到。比方说我们在讲二年级数学乘法计算的时候,一个典型的应用题“小明有3个盒子,每个盒子里面有4个球,请问小明一共有多少个球?”讲解完这个应用题后,让学生模仿着用3×4自己编写一个应用题。有学生就这样编写了一个应用题:“小聪有3个金鱼缸,每个金鱼缸里面有4条金鱼,小聪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这样的编写就是仿。所谓的仿就是孩子们在学到一种新应用题的类型的时候,在不改变题目的数量关系,不改变题目的计算方法的前提条件下,可以更换题目背景,也可以更换数据来进行简单模仿。
仿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加清楚的理解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熟练的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更加开拓对于不同应用情境的了解,从而为解决更为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学生对于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中的各个变量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到“变”的环节。比方说在讲授行程问题的时候有一个例题“一辆汽车行了4小时,每小时行60千米,一共行了多少千米?”,我让学生将这个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换过来,有学生就这样编了一个题目“一辆汽车行了4小时,一共行了240千米,请问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第二个学生将4小时改成4小时30分,加上了一个单位换算。 虽然在老师的眼中这种难度并没有增加多少,但是仔细看看第一个孩子改变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第二个孩子让整数运算变成了小数运算,其实相当于将这个应用题的类型进行重组,这种变就是一种新意。而孩子们也通过这种变了解了应用题的一些命题技巧和考察规律。
用“仿”和“变”的方法来编写应用题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在仿的时候必须有变化,变的时候也需要去仿,它们都是一种最基础的编应用题的方法,让学生对我们教材上的例题进行解析重组,将应用的场景加以推广,学生接触的越多,参与的越多,就能够对应用题有更多的了解,眼界就会更广,对于应用题的熟悉感越强,对应用题的畏惧感就会越弱。
有学生看到“李老师买了4个足球,每个足球60元,一共花了多少钱?”这个题时,拽着我跟我说这和上面的行程问题就是一模一样的题,因为他们的方法都一样,连数字都没变,简直就是同一个题。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说明孩子是真懂了。所以经常考试下来,有孩子兴奋地跟我报告:“老师,第×题和上次我编的应用题是一样的,我早就知道这个题可以这样考了。”能够比做对一个题得到更多的满足感的,莫过于你也能像老师一样去出题考别人。
编应用题的第三个步骤是 “拓”。在一次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我同样拿出了上面的行程问题问几个学生,如果我们这个题目中的条件“汽车行了4小时”将它改一改,还需要我们计算一下,我们能不能编出一个新的应用题来?有学生就这样给我编了一个“一辆汽车,早上9点出发,每小时行60千米,下午1点的时候一共行了多少千米?”这就是对条件进行的拓,让直接的条件变成间接的条件。另一个孩子是这样拓展的“一辆汽车以每小时行6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2个小时后发现时间比较紧迫,于是速度提高到每小时行80千米,又用了3小时到达了乙地。请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这种方法就是将题目由单一的数量关系变成一个组合的数量关系。第三个孩子的拓是“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以每小时65千米的速度开往240千米外的乙地,请问这辆车4个小时能到达目的地吗?这种就是对问题的拓,让原来的计算答案进行进一步的拓展探究。
拓就是在仿和变的基础上将应用题进行更复杂,更深层次的拓展延伸。把直接条件变成间接条件,把单一计算变成混合运算,把一种数量关系变成组合数量关系,把答案变成判断,把能用眼看穿的变成需用脑思考的。对学生的培优必须要将应用题进行拓展延伸,他拓展的不只是题目,更是孩子的思维方式,思考方法,分析能力,解题技巧,答题技能的拓展。
如果孩子能够脱离老师的启发,暗示,独立思考,把简单的拓展进一步延伸,赋予新的内容,就是创。在上《鸡兔同笼》一课时,练习中有这样一个应用题“商店里有单价为2元和5元的两种笔记本,萌萌一共买了11个本子,总共花了32元,请问这两种笔记本萌萌各买了多少个?”但我让孩子们编应用题时,一般的孩子就是简单的仿和变,把本子改成玩具,数字变一下等等,有一个孩子弄了个与众不同的改编“商店里有单价为1元,3元和5元的三种笔记本,萌萌一共买了11个本子,其中1元和3元的笔记本一样多,总共花了32元,请问这三种笔记本萌萌各买了多少个?”这个问题一下子考住了大家。鸡兔同笼的问题当中,未知的量只有两个,而这个题目有三个未知量,应该怎么解决呢?最后这个孩子说出了他的想法:“这个题的关键就在于1元和3元的笔记本一样多,既然它们一样多,就相当于这些笔记本平均价格就是(1+3)÷2=2 元,相当于除开5元的笔记本以外,其他的笔记本单价都是2元。解决方法就和第一个题一模一样了。这种将平均数拓展进去的编法让大家惊呼:原来应用题还有这种改编方法。受到启发,有孩子甚至更进一步这样出题“商店里有单价为1元,3元和5元的三种笔记本,萌萌一共买了12个本子,其中3元的笔记本比1元的笔记本多1个,总共花了35元,请问这三种笔记本萌萌各买了多少个?”学生自我介绍思路就是把12个本子中减去3元的笔记本比1元的笔记本多的那1个,总价中减掉多的这个本子3元,就和第二个题目一样了。
创就是创造,将题目进行嫁接,重构;创就是创新,旧瓶可以装新酒。
当今的教育理念就是让老师为课堂的主人变成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够让课堂具有更好的活力和生命。让学生去自编应用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所有过程,让他们学得更有乐趣,更有激情,更有想象力。在教学中我不时的选用学生编的应用题当做例题,练习,作业,甚至于考试题。当学生遇到应用题和自己编的应用题类型一样或者相似甚至于就是选用的自己的作品时,洋溢在一张张笑脸上的满足感,兴奋之情让我觉得这种实践定会让孩子更加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