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俊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教育科技局
摘要:素质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更加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课堂上的发音、吐字必须规范,无论是词语还是句子,都要按照汉语言的标准来使用和组织,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小学生来学习语文。而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开始向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转换,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语言的规范性,更要提升语言的艺术性,发挥语言的价值,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以此来展现语文学习的魅力,加强学生对语言的认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形式比较单一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校和广大教师都积极响应相关政策,不断利用新的方式和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也涌现出较多的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探究性学习等,但是,很多教师在语言的使用上仍然比较单一,教师讲起课程内容滔滔不绝,在语气上更加偏重于官方性,完全按照书本内容来表达,缺乏新颖性和吸引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智力等都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学生需要靠情感的传递才能实现对知识的接收。而语言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过于死板和单一,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感觉学习比较枯燥和困难,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语言缺乏趣味性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且他们的感官、听觉和视觉都比较敏感,在积极的作用下,能够有效调动他们的注意力。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用得最多的就是语言,通过语言的传达和沟通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将自己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展示出来。所以,如果教师的语言没有感染力,不够生动,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才能够展示这门学科的魅力,如果教师无法将语言与课本内容进行结合,将教材中的人物形象、自然景观以及生活百态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不能为小学生营造一幅有趣的、丰满的、充实的画面,就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说,将很难理解相关知识,达不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语言的艺术性不强
素质教育的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将语文的人文精神传达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内涵。而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发展和脑力的运转,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语言修养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将深奥的知识转化为浅显的、生活化的知识内容,将看起来平淡的文学转化为神奇的艺术,那么学生的课堂思维才能够得到开发,真正实现文学素养的提升。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大部分都缺乏艺术性,无论是与学生的互动,还是对知识的讲解,固定而刻板,无法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不能利用语言来丰富教材内容,无法为学生创建合适的情境,不能带领学生切身体会语文的魅力,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比较低下。
二、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后,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无论是对名著的收录,还是在体裁和描述的内容上,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小学生可以在语文课本中学到更多的有关道德素质和人生道理的内容,也能够了解和认识祖国的壮丽河山,更能从文字中体验不同时期的人文情怀。因此,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充分融合教材中的内容,利用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带领学生去探求真善美,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语言不仅是知识传递的重要工具和方式,也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桥梁。教师除了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教学内容外,还要用恰当的语言与学生沟通,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想法,以实现针对性教学。可以说,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语言艺术性的策略
(一)提高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创建真实的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充满童真,对色彩、声音、情绪等都比较敏感,所以教师要以小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中心,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中。生动的语言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容易引起共鸣,所以应实现真实情境的创造,打造更加高效的课堂。
(二)深度挖掘语言的魅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语文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如果语文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能挖掘这些语言魅力,不能用自己的语言体现文字的艺术,表达出课文的感情,那么教学效果就会不理想。因此,教师在分析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时,要重视自己的语言表达。在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词时,教师在进行朗读示范的过程中,要体现出诗词的韵律、节奏和感情,以培养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更需要用美的语言去讲解本身就富有美感的课文内容。因此,教师要重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如此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通过语言的表达向学生展示语文学习的魅力。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充满感情和热情,能够以简单明确的词句生动地传达出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帮助学生在领悟内容的过程中体会到作品的内涵和美好,从而提升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和学习作品内容的欲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中的词句中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认真品析课文内容,并学会灵活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身的想法、情绪。
(三)利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在教学语言的应用上都比较刻板,显得过于规矩和严肃,导致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提升,也会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越发紧张,沟通变得困难,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难题,所以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无法提升。因此,提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歇后语、小故事等来引出相关的文章,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加一些俏皮的词语、流行的网络用语等,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提高教学语言的明确性,实现循循善诱
课堂上的话语,不能随便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特别是小学生在心智不成熟的情况下,对教师和家长的话语一般比较遵从,如果教师的表达不够明确和清晰,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误导,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语言的简明性,既要保持语言的生动形象,也要保证语言的准确无误。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要注意发音标准、用词恰当,才能给学生做好榜样。同时,在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来调整语言内容,明确目标,更加贴近学生的理解范围,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另外,教师的语言要有艺术性,也要重视提高启发性,特别是在发问的时候,要把握语气、问题的角度等,符合小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语文的文学性比较强,而语言则是语文学习的精髓。教师在教学中,对语言的艺术表达,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成长特点,选择符合他们学习需求的语言方式和内容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提高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和艺术性,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营造更加融洽的课堂氛围,利用风趣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主动投入到对知识的思考中。所以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提高语言艺术,用语言的魅力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蒋燕.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6):66.
[2]孔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7(7):79.
[3]叶志新.探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好家长,2019(1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