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燕纯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棉洋中学 514441
摘要:初中是学生接触文言文的启蒙时期,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更好的吸收文言文精华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文言文教学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文化、文明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文言文彰显了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与精神。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促进高效课堂的建设,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文言文
随着文言文教材比重的增加,其在考试中的分值也随之提高。文言文是我国语言文化的基础,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难点,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文言文比较难懂,学习起来有有一定的难度的。虽然在小学阶段已经开始接触文言文题材,但是在初中学生对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学习还是不知所以,对文言文的结构与概述还是弄不明白,使学生的文言文成绩得不到提升。在教学方面,教师比较重视文言文翻译和解释,忽略了思想与感悟的培养,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真正意义与信心。在如今的教育形式下,教师要理清产生问题的根源,转变教学理念与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的文言文教学课堂,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一、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初中生在刚接触文言文时,通常会因为文言文的结构形式,难以理解的言词而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主动的、积极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某一篇文言文时,可以在正式讲课前为学生引入一些相关的趣味故事,组织小型的课本剧,或者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的视频画面和图片等,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三峡》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一讲关于作者郦道元的一些事迹,了解作者创作该文章的背景,然后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下现代三峡的有关视频画面,让学生感受三峡工程的宏伟磅礴。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了解过去三峡的状态。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体现了三峡之大,七百里江流内,高山连绵不绝,山体高大,到处都是峭壁遮住了天空。“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真是三峡的真实写照。学生通过现代视频与文言文的结合,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文言文含义,了解创作背景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文言文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促进高效课堂的建设。
二、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单纯的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自学。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查询文言文中精深难懂的言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能通过自行查阅字典来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生于优患死于安乐》一文时,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对文章进行熟悉,在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时,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实践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学生通过自学对文章有了大概的理解,明白了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站在文言文的角度上来分析课文。文言文与现代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别,如果学生只用现代语言、语法来学习文言文是无用的。因此,教师要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着重教授学生文言文语法知识,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什么时候出现,出现的特征都有哪些等向学生讲明白,从而在不断地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为文言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新课程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观察,抓住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合作学习可以充分的展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也能让学生提高自己对学习的责任感,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学会帮助其他同学,实现共同进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我探究的基础上多参加一些其他的学习活动,从中吸取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沟通、合作以及分享。例如,在学习《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周亚夫是哪一朝代的将军,细柳营是今天的哪个省市等。”然后让学生研究课文,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能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文言文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学生要将其传承下去,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言文教学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文言文学习意识,加强对文言文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不断地创新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文言文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童志斌.文言文课程目标的文化取向[J].语文建设.2017(07)
[2] 赵莹莹.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1)
[3]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