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策略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期   作者:幸燕梅
[导读] 随着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
        幸燕梅
        北大附中天津东丽湖学校         300300
        摘要:随着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灌输式的瓶颈,更加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凸显了化学学科寓教于乐的学科特点,同时加强了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分层教学;合作式学习;自学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曾提出过“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是基于此而产生。“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2]。其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本身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有良好的理解和领悟,同时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认知能力等具有一定的掌握。这样的教师课堂应变能力是出色的,在课堂实际情景中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吸收,而不是单纯地完成教学进度。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基于实验的科学探究需要高度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因此,在初中化学这个化学学科的入门阶段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至关重要。以下就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落地谈谈笔者的一些探索。
(一)分层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内容大体一致,教师对每个个体的关注度较少,课堂以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为主。教师备课往往也站在教师“教”的角度去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而很少从学生角度去“备学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每个个体的差异性,关注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的课堂吸收率,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发生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分层考虑。
1.课堂教学分层
        心理学中“首因效应”即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认为,最初印象一旦形成,后期想要改变它是不容易的,人们大多数时候会很自然地服从于第一印象,哪怕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存在差距[3]。应用到教学中,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学生在新课讲授时吸收程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课后练习的正确率。也有研究表明,如果学生第一次接受新知识时完全理解和吸收,学生将不容易遗忘并且测试时正确率通常较高。如果第一次未能完全理解,那么后续将需要花费更多倍的时间和精力[4]。不同的学生在首次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个体的认知差异和已有知识储备也是因人而异的。国内大多数学校依然以“大班额”的教学班形式上课,若教师在课堂上完全以同等进度、同一要求、统一评价标准进行教学,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5]。因此,教师备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分层,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得到收获,这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要义。下面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为例阐述课堂教学分层的一些尝试。
        《常见的酸和碱》一课,教材主要介绍了两大常见酸(盐酸和硫酸)及酸的一般性质、两大常见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及碱的一般性质,以及酸和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即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初中化学中,酸碱盐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酸和碱的概念及其共同结构特征的理解是学生学习后续内容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A层),我一般会渗透电离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出酸和碱的定义,并逐步引导学生理解“酸”和“酸性”、“碱”和“碱性”这些概念的区别。电离的概念虽然是高中出现的,但对于初中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完全是可以掌握的。学生在理解电离的概念之后,一般能更好地理解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对于离子反应有了初步的感知,为其后续学习建立联结。其次,层次较低的学生(C层),认知能力和学科基础储备较弱,按照大纲要求,只需要保证让学生能了解常见的酸和常见的碱的性质,并在识记的水平上,从化学式的书写上和读法上能区分出酸和碱即可。对于这一层次的学生来说,获得及时的成就感是重要的,太多的延伸和渗透反而是负担。第三,对于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B层),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知识储备的广深度都有一定的限制,难度不宜过大,但在掌握教材基本要求后,应根据学生具体水平适当拔高,在题型上多加强化,逐步培养他们攻克难关的求知欲。
2.作业分层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学内容,也应该根据学生学情“备作业”。传统的作业方式通常采用统一的课后习题或者练习册,希望达到一样的目标,这显然是不可能的[6]。同样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感受大不相同,教师给予学生的作业如果不是适合该学生水平的,学生要么觉得太简单失去求知的欲望,要么觉得太难自信心受打击丧失该学科学习兴趣。因此,作业分层不仅仅是为了巩固学生当下的学习内容,夯实基础,更重要的也在于通过不同的作业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自信和学习动力。
        通常,可将课标先分成三个维度,依据不同维度的课程标准将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达标型、应用提高型、迁移创新型[7]。C层学生主要注重基础的把握和巩固,因此,其作业主要为基础达标题。B层学生在巩固基础之上,还需要进行题型的应用;给B层学生的题应是其垫垫脚尖才能够到的,既能保证成就感,又能激发其内在的求知欲。A层学生头脑灵活,具有创新精神,已不满足于基础的知识点掌握,他们需要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部分学生可以做一些难题,并引导其将所学问题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这样能极大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在布置作业时,教师也可适当掌握一些激发学生写作业的技巧,比如将某些作业设为选做作业,并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
3.学生评价机制分层
   在课堂教学内容和作业分层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评价分层则顺理成章。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活动不同,对激励语言和评价结果的心理期待也不一样,如果教师以统一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一致的评价,这对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自信心的培养是无益的[8]。
        首先,在日常的评价中,教师要注意采用不同的语言激励机制。对于C层的学生,本身基础较薄弱,缺乏自信心,对他们主要应以激励为主。

当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作业不会做而不能及时交甚至犯了错误时,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先肯定其某一方面做得好,再逐渐指出问题,引导其改正错误。B层学生在行为纪律上较为听话,学习成绩中等,但内心胆怯,心理素质不够强大,容易有畏难和退缩情绪。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表达明确的希望。对于A层学生,教师通常不能以单一维度进行评价,而重在启发学生自主反思。
    其次,过程性评价中重要的一项是作业反馈,教师在批阅作业时通常会根据作业质量给予等级评分。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作业等级评分标准也应该不同。若将A层学生作业标准强加在C层学生上,那几乎所有C层同学的等级都很低,毫无疑问这是无意义的评分。建议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同层次内部进行比较,得出等级评分,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能起到激励作用。
(二)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先转变教学方式[9]。化学本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以实验为基础的非常有趣的学科,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课堂以教师作为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不明显,学生很难体会到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打破了教师的垄断地位,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其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改革,更加契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1.合作式学习
        合作式学习是一种有趣且实用的教学方法[10],合作式学习主张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男女比例、学生水平差异等等都按照要求进行统筹考虑。鼓励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小组形式完成,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学生更积极主动思考或进行探究实验。初中化学合作式学习主要从日常教学中的小组活动及分组探究实验两方面考虑,而通常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并不能完全割裂。
        例如: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有一节课《二氧化碳的制取》,这样的一节课非常适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主线。问题1:结合已学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思路,思考制取一种气体需要从哪几方面进行统筹考虑?问题2:我们学过的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有哪些?它们是否适合用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问题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的装置应如何确定?制取二氧化碳的各种发生装置有哪些优缺点?问题4:如何检验和验满?以上这些问题,每一个问题学生都可以根据已有知识储备进行小组讨论和猜想论证,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提炼和总结即可。在确定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时,学生会讨论出很多的实验方案,此时最好的验证方法就是让学生当下进行分组实验操作,用实验结果来检验方案的可实施性,并在实验过程中,立马可以对比出各种发生装置的优缺点,避免了学生一知半解、死记硬背。
        再如,合作式学习是处理习题课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哪怕成绩不太好的学生,都具有与生俱来的表达欲望,教师要做的便是将机会和时间留给他们。试想如果一堂课的习题完全由教师一人在讲,15分钟以后课堂必然是毫无生机的,有一部分学生开始昏昏欲睡,另一部分则思绪飘扬,这样的课堂吸收效果是极差的。此时,若以小组为单位,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会的人给不会的人讲解,都不会的题再由教师进行指导,效果将大不相同,你会看到每个人都积极投入到讨论和学习中,课堂立马生机勃勃。
2.增强学生自学
        美国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会在课下精心准备课上用的学生学习资料,包括课内学习资料、课内练习、学生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以及课外作业等,在课堂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则主要起到引领者和监督者的作用[11]。国内目前也有很多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研究,例如,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4]教学理论中,提倡将课堂分成几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便是完全的学生自学。可见,不管国内外,在各种形式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高效率且有效的学习必然是个体自主的学习, 它和合作式学习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对分课堂中,张教授主张小组合作必须在学生自学之后。学生先在自学过程中,逐步完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同时产生一系列思考后的问题,然后再在小组讨论中集中解决问题。如果没有经过自学就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彼此的影响,不利于独立思考,这样的讨论目的性也不够明确,容易导致跑偏,甚至闲谈。
         有效的自主学习必须基于精挑细选的自学材料。教师在选取学生自学材料时,应把控好材料内容和核心素养的衔接,所选材料应兼具趣味性和普适性,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丰富多样甚至是故事性的自学材料,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阅读材料的同时就会产生无数个“为什么”,在后续的讨论或者教师讲授中,会更加积极去寻求答案,这样课堂的效果将极大提高。在化学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多为学生提供科学史实方面的自学材料,比如元素的发现史、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等等。学生在阅读这样的材料时,既拓展了史学视野,也在历史浩瀚的星空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而这些感受和科学精神的积淀是知识性的内容所无法比拟的。
         初中化学作为化学学科学习的启蒙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科素养的重要时机。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不断专研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践行“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时时刻刻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作为最终目标,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文献
[1]邹红军,皮特·麦克莱伦.中国杜威“儿童中心”百年研究的四个问题——一个批判性考察[J].教育科学.2020,36(05).
[2]刘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初中化学课上的尝试[J].教法研究.2005(33).
[3]钱红云.教育中“首因效应”的利与弊[J].江苏教育.2018(4):64.
[4]王飞.关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文献综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0).
[5]石玉芳.大班额下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2019(7).
[6]庄欢,王兴.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化学分层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33):187.
[7]温勇康.化学教学中“分层作业”的实践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2).
[8]闫孝平.初中化学实验探究分层教学的几点做法及体会[J].化学教学.2009(5).
[9]蓝焕伟.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185.
[10]刘雄.初中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探析[J].考试周刊.2020(60).
[11]张卫星.以实际行动践行“学生第一”理念[J].师者·校长论坛.2011(12B).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