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思路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期   作者: 董吉沁
[导读]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学上对中学生的思想精神起到极大作用
        董吉沁
        肇庆市高要区第二中学 广东省肇庆市 526100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学上对中学生的思想精神起到极大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这一特殊“手段”去协助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中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本文将从音乐教学方面,对音乐教育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普通音乐教育;中学生;集体

        音乐鉴赏和歌唱教学是音乐课长期以来的必备基本项目,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有能力的学校在音乐课中还会加入器乐教学,创新创作的内容也逐渐进入课堂,学校所举办的艺术类竞赛和校园表演活动也属于学校音乐教育的一部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成就感是最好的动力,以便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习。利用音乐潜移默化的特点让学生在聆听、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获得内心的力量,完成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音乐的一大优势。本文以非艺术类中学为探讨对象,简要分析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思路。
1.歌唱教学
     嗓子是最好的、也是每个健康的人与生俱来的一件“乐器”,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期已经度过变声期,声高音域基本稳定,同时随着校园活动日益丰富,可以从小学时期音乐课的齐唱形式逐渐变为以合唱形式为主的歌唱教学。合唱是一门考验团队配合的艺术,以常规的有伴奏四声部合唱为例,一场完美的演出,需要做到同一声部的统一,不同声部间的和声搭配感,人声与乐器的交互映衬,以及指挥与合唱团和伴奏乐器三者的合作,如果所选作品还有独唱部分,那么还需要考虑到独唱与合唱之间的情感衔接和处理。
        合唱教学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促进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和效果呈现是其他音乐课程类型无法比拟的。毋庸置疑,同一声部间、不同声部间、人声与乐器间的配合已经能够体现合唱对团队合作的要求之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只是听觉上对音色和和声的感知,还有团队凝聚力所带来的自豪感,这源自于学生为了最终效果需要不断与同学互相磨合;指挥通常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指挥是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责任越重,越有挑战,如果让学生来当指挥,首先可以满足中学生希望“一枝独秀”的心理,其次为了能做得更好获得更多的肯定,学生会努力去与负责合唱的同学沟通、交流,这也锻炼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老师需要从旁引导,避免个体与群体间可能发生的摩擦和矛盾,同理,乐器伴奏或独唱也是如此。
2.音乐鉴赏
        对非音乐专业的人来说,感受音乐的美比感受美术的美来说要难一些,虽然都知道这些作品是美的,但美术画作可以用眼睛看到色彩和画面,震撼和美的体验更加直观,而音乐作品,尤其是古典作品,则需要大量或反复的听辨积累,才能从无数无形的音符中得到美的感觉。一副表达忧郁阴沉的画作,可以从色调直接看出其情绪,但一首忧郁阴沉的曲子,对于没有学过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他们无法得知作品的“色调”,只能从听觉上去感受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而音乐给每个人的感受又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如何上好音乐鉴赏课并非易事。音乐鉴赏绝非是老师放放音乐、同学随便听听、老师总结早就写好的一成不变的思想情感、下课这样一个简单又公事公办的流程,学生既没有从中学到任何东西,还有可能会因为那些听着就是陈腔滥调的明显教化意味的总结产生逆反心理,最后致使不愿意上音乐课。
        鉴赏革命时期的红色歌曲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虽然符合教学大纲并且也是课纲要求,但中学生希望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听从教导,是因为希望自己是独树一帜的存在,从而认为做出符合社会期许的事情或将自己变成符合社会价值观的人就是“随波逐流”“失去自我”,而要求他们“随波逐流”的教条理论和人都会被他们抗拒,因此如果在鉴赏红色歌曲的课上,老师只是一味强调正面的积极思想和情感,只会适得其反。但这不意味着增加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多请学生回答就能解决,中学生的感知能力敏锐甚至敏感,他们虽然不愿意听从教化,但他们能感觉到这门课的设计目的为何并且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回答,这不代表他们的内心也是如此,这不是成功的音乐教育。
         3.器乐教学
      器乐教学一般选择的是简易乐器,如笛子、葫芦丝、口风琴等,轻便易学,门槛低,这也要求音乐老师提高自身的技能储备量。掌握一件乐器并能演奏,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满足感,还可以使他们近距离感受不同乐器发出的音色,锻炼听力。器乐教学可以参考合唱,进行齐奏或是多重奏,培养合作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单独表演,给个体展示自我的机会,另外由于器乐声响较大,听觉效果比歌唱教学更明显,无论是哪种演奏方式都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听出旋律和速度变化,培养对音乐的观察力。器乐教学与合唱的不同之处在于,掌握乐器需要一定的协调能力,眼要看谱,手要动作,在眼手之间的配合后还可以进行脑手配合的练习——背谱演奏。

在校外学习钢琴、吉他或其他乐器的学生不在少数,但吹奏类乐器并不多见,而学校所选择的简易乐器多为吹奏乐器,从身体健康方面来说,吹奏类乐器锻炼了学生的气息和对气息的掌控,对他们在体育运动上多少有所裨益。
     4.创新创作
     鼓励学生创新创作在音乐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在小学中有明显的成效,到了中学,游戏式的节奏创编或动作创编不能满足“小大人们”,需要更换方式。随着年级上升,课业也随之变得繁重,如果将创作变得像一门功课,要求他们按时按量完成,将会大大减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热情。老师可以考虑从“何为创新创作”入手,专门用半堂或一堂课向学生提供创新的道路,比如说介绍Remix(再混音)作品并分析,让学生参照着进行Remix创作。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思想相对比较成熟,他们的创新创作更需要一些知识的累积和铺垫,老师可以适当选择教授一些专业知识,但需要谨记普通音乐教育并不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因此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度和最后创作的成品要求不应高出他们的能力范围。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为纯音乐填词、自己作曲等,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如果作品中出现较为消极的情绪,老师也不应急着否定,美学中依然有负面美学的地位,作品好坏并非由情绪积极或消极决定,由此也可见创新创作是老师了解学生心理动向的一个方法,创作由心而生,最能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老师要保护好学生敏感的内心世界,积极引导他们寻找到更多的音乐美,与他们一起在创作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5.校园活动
    学校音乐教育构成的要素不只有学生和老师,最重要的是校方,很多学校认为艺术类课程不重要,可以任语数英等文化课随意顶替,经常说的“主课”也没有艺术类课程的一席之地。剥夺了学生和老师上音乐课的权利,却在上级领导来巡查校园时为了营造学校正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假象,要求学生和老师在艺术课上积极表现,平时师生互动不足,对音乐了解不深,纵使能做出表象,这样的积极也经不起细查深究,这样的音乐教育也等同虚设。作为中学生,在学校度过的生活比在家庭或社会要更多,学校可以算作学生的第二个家,因此学校要注重营造出适合进行良好音乐教育的氛围,增加学生与音乐接触的几率,鼓励他们参加音乐活动,甚至可以允许他们申请自办音乐活动,老师从旁协助,培养他们团队合作、自强独立等未来立足社会的必需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校就算举办所谓的音乐活动或音乐比赛,到最后都会变成红歌演唱或诗朗诵大赛,理由多数是为了贴合社会价值观,但这样“阳奉阴违”的做法会让学生觉得校园不允许他们喜欢的音乐存在,他们只可以做和别人一样的事,如此浇灭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没有给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只体现了学校音乐教育中教化性的特点,将音乐教育完全变为驯化学生的手段,而没有让他们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音乐是多样的,音乐的类型更是多样,虽然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应该先让学生展现出自我,因此若是举办比赛或是活动,可以现在班级内进行选拔,给每个愿意展示自我的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们互相切磋,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而最后代表全班上台的同学也不完全是为了展示自己,心中多少会有为集体争光的使命感,这些都是音乐自由所带来的。
结语
        音乐源自于生活,亦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现如今中学生每日在校时长远远高于在家时长,因此,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可见一斑,但并不能将中学生的成长重担全权抛于学校音乐教育完成,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学校音乐教育是一种集体教育,在促进了大多数学生的同时也会忽略极个别学生,集体教育中的“少数服从多数”思想是无可避免的,而那些稍慢于他人、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无所适从的学生也需要通过音乐发现自我,得到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从而完成实现自我。台湾教育界有句金玉良言,就是“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 马东风,刘文静,《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从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说起》,《当代音乐》2015年5月号,2015.4.7,第20页],但现实生活中仍有掌握音乐技能或热爱音乐却思想不端正、行为危及社会的人,如像莫里亚蒂(福尔摩斯的对手)这类高智商犯罪者尤其热爱高雅音乐,书籍和影视也多有此类人物形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处于懵懂时期的中学生们。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切实可行的,但引导孩子们走向正确的道路仍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努力。
        
参考文献:
[1]马静,《音乐教育对当代中学生人格特质影响的调查与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14
[2]潘轶群,《音乐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格特质及自尊的比较研究》,《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会议论文集》,2008.11.28
[3]宋钰琦,《简析音乐教育对中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大舞台》2011年04期,2011.4.20
[4]马东风,刘文静,《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从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说起》,《当代音乐》2015年5月号,2015.4.7
[5]刘兆吉,《<乐记>中心理学思想研究》,《心理学探新》1982年03期,1982.10.1
[6]朱泓桥,《浅谈外国优秀音乐教学法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发》,《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6期,2011.6.15
[7]刘宇红,《外国音乐教育理论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大众文艺》2012年12期,2012.6.25
作者简介:董吉沁,女,1989年8月,汉族,大学本科,方向:音乐学,职称:音乐中学二级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