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学科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初探——以《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课为例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期   作者: 王伟民1王元元2
[导读] 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北方民族活动的高峰时期。

        王伟民1王元元2  
        重庆一中
        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北方民族活动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一方面现象是民族冲突加剧,战争频繁;另一方面是各民族交流频繁,民族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为后来元朝会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本课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中的一课,内容讲的是蒙古族与元朝建立的史实。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几百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基础,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所以从教材内容与结构来分析,本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与前一版的教材相比,统编教材更注重宏观的历史背景阐述,突出课文重难点问题,偏理论性、结论性;而新川教版教材的内容偏故事性、叙述性,历史感较重。在使用统编版教材时,更加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解读,而解读的方式就是补充史料去论证、去阐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论。通过这种方法落实教材要求,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因此,本课基于统编版教材特性,围绕课标,整合教材,结合学情后进行教学设计,力图在家国情怀的培养上有所突破。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明确主线,分层设计
        本课以“选择”作为主线,以成吉思汗的选择、忽必烈的选择、文天祥的选择整合这一课,用《朗读者》节目的形式串连起来。导入是对“选择”的阐述,教学过程注重时序性的同时融入各个历史人物的“选择”,结尾升华落到“选择”,引发学生思考,自己在这三个层面应该做出何种选择。
2.重视素养,贯穿全课
        本课设计着重在核心素养上进行体现与引导。以唯物史观为前提,让学生明白看待历史事件与人物是站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思考;教学中多处应运地图,进行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注重历史发展时序性,力求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能力要求;运用多种史料形式对历史问题的解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与能力;本课设计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家国情怀的教育理念,从成吉思汗,看到个人对民族的贡献,统一壮大蒙古族;从忽必烈,看到个人对国家的作用,实行汉制,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传承中华文明;从文天祥,看到个人对自身的追求,成仁取义,保留士大夫的精神追求。用三个层次来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今天,他们应该怎么做,将家与民族与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3.依托课标,突破重点
        本课的知识点要求并不高,知识量不大,课标中也多用“知道”和“了解”这类词,所以在设计上是要保证落实基础知识,同时展示历史“时序性”,使中国古代历史演变线索更加完整和清晰,让学生认识到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相互影响与融合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带来思考,给学生心灵的启发。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分析,把教学重点设定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及壮大蒙古的史实。突破策略是充分利用教材文字、自己寻找相应史料补充、图片和《课后活动》提供的《蒙古秘史》相关资料,突破统一的必要性;通过讲述成吉思汗的生平经历,蒙古铁骑厉害的原因,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深刻感受,认识成吉思汗的政权建设,是加速了蒙古封建化进程,蒙古族在成吉思汗时期进入一个新阶段。
        依据课标要求与学情分析,本课难点设定为: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突破策略是过学生活动解决,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设计层层递进,学生结合提供的补充史料,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讨论探究,培养论丛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观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正式上课铃前,播放一段暖场视频,视频提前录制好,以“你最难忘的选择是什么”为主题,学生进行阐述。正式上课铃响之后,进行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提前拍摄视频,以选择为话题,让学生先有思考,代入感强。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有趣味性,问题性的导入正好是激发学生思考的切入点。
(二)统一大漠,开疆拓土
1.蒙古国的建立
        师:展示蒙古草原的美丽壮阔,介绍蒙古族的古老与兴起。但12世纪的蒙古发生了变化,给出材料,提问12C的蒙古草原出现什么样的局面?此时的蒙古民族期望什么?
        【设计意图】:介绍蒙古当时的状况,就是蒙古统一的背景。利用图片与史料引导学生回答,做到论从史出。
        师:通过时间轴简要了解铁木真的生平,想一想为何历史会选择他完成蒙古的统一。
        师:通过动态地图感受当时扩张的蒙古。提问:你们震撼吗?为什么?
2.强大的蒙古骑兵
        师:展示材料,探讨蒙古骑兵强大的原因是什么?(材料出自配套地图册的两张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探究活动,给出两幅图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图片比文字的兴趣更浓烈,培养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3.成吉思汗的评价
        师:给出两段材料,学生从材料概括对成吉思汗的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两段有对比性、冲击性的材料进行成吉思汗的评价,内容充实,有说服力。评价历史人物坚持历史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作出的选择。
        师:总结——成吉思汗的选择是:结束分裂,统一蒙古,沟通中外
(三)大哉乾元,天下一统
        师:横扫欧亚40多个国家的蒙古军队,在统一过程中,在一个地方遭到顽强阻击,历史学者称这个地方为“改变世界进程的地方”,这就是重庆钓鱼城,它位于合川。简要介绍蒙哥逝世在钓鱼城的史实。
        【设计意图】:在重庆地方史上做一些了解,也可以增加课堂故事性与趣味性。
1.忽必烈改汉制
        师:设计历史活动——“我为大汗解忧愁”。
活动一:根据材料,找出大汗纠结的是什么?
活动二:结合材料思考:如果你是大臣,你会建议大汗选择哪种建议?为什么?
活动三:据图指出忽必烈选择了哪一种建议,说说你的理由。
        生:讨论后根据文案所提供的三个角度进行回答,说明白实行“汉制”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小组历史活动的方式解决忽必烈改汉制,实施的具体的措施等问题,整合了教材,使相互之间有层次,活动一是改汉制的背景;活动二是改汉制的作用;活动三是改汉制的具体措施。小组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2.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师: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相关基础史实落实在书上。统一的意义:对比观察地图思考:元朝统一的意义
        师:地图中显示了几个文明?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元朝统一的意义是重点问题,为突破重点,采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学生可以看到从五代十国到元朝的发展,是在不断统一的过程;通过几大文明的对比,凸显中华文明史流传到现在,而其他几大古文明因战乱早已中断,更加凸显出元朝统一的深远意义。
(四)成仁取义,向南而死
师:介绍文天祥的事迹,给出文天祥的两个选择:①名正言顺,投降元朝,贵为宰相,荣华富贵;②誓死不降,坚守气节,成仁取义,向南而死。
        【设计意图】:文天祥这一部分的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可以自学理解,并且有语文知识的积累,对“人生自古谁无死”这句千古绝唱耳熟能详,补充文天祥的两个选择,进行对比,补充选择死的原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再话选择
        师:既肯定忽必烈统一全国的选择,又赞扬文天祥抗元的选择这矛盾吗?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了解了对选择不同的诠释,读史使人明智,让我们再话选择。设计学生动笔小活动——再话选择
        格式如下:通过……(某位历史人物),我理解的选择是……
        【设计意图】:第四部分是结尾升华部分。通过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对忽必烈建立元朝进行统一和文天祥抗元的史实进行教学反馈,如果学生能够回答是角度不同,所以选择不同,并不矛盾,就说明课堂效果是达到目标的,学生理解了历史事件的背景。让学生写一句话说明对选择的理解,呼应主题,使结构严谨,整个课程就围绕“选择”展开,也将对选择进行理解阐述而结束。
        
        三、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立意是“选择”,全课围绕成吉思汗的选择、忽必烈的选择、文天祥的选择展开。纵观全课,成吉思汗在分裂与统一蒙古之间选择统一,忽必烈在汉制与蒙制之间选择汉制,文天祥在生与死之间选择向南而死,这都是在不同历史背景、历史立场下做出的选择。以选择为课魂,可以串连整课内容,课堂可以上出历史深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拓思维,学会思考。同时,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贯穿核心素养的意识,利用丰富的史料形式进行素养培养。在上完历史课后,学生不仅接受了历史知识,更多的是带来思考,要学会在自己的立场作出合理的选择,在人生旅程中的一次又一次选择后,创造自己的人生,以此达到家国情怀培养的目的。
        本课希望解决的问题有:一是落实基础知识点,达到课标要求;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理解历史发生的大背景,在学中思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三是带给学生关于人生的思考,这是历史课应该呈现的魅力。那如何突破这些问题,本人的方式是:结构上围绕主题进行,将教材整合分层次教学,整个教学过程行云流水,配合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给学生视觉感官,设计学生活动突破教学难点,做到“以生为本”课堂尽量展示出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在学中思考,通过一节历史课能对人生有所思考,不能一节课上完除了几个书本上的知识点,学生的情感没有调动起来,而本课就重在家国情怀的熏陶与引导上。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互为师大课堂理念下中学历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017-ms-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