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锋
丰顺县实验中学 514300
摘要:初中美术课程旨在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与修养能力。在新课改之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使得初中美术的教学方式发生改变。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对艺术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展开探讨。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美术;渗透
一、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一)过分强调理论,使学生脱离创作初心
一般的初中美术教材都是以美术赏析为主,偏理论化。在新课改之前,由于课程标准的限定,使得教师必须遵照教材进行授课,而美术教材中的专业术语对于初中生来说复杂且不易懂。如果教师只是对着教材照本宣科,不能有效的触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不能很好的感受作品背后的深意,学生的艺术修养能力也就无法提升。
(二)应试教育导致学生思维固化
在美术教育中,关于应试制度的利弊之争从未断过。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事实上扼杀了艺术教学的本质,导致出发点出现偏移。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主要是以教师讲解课本的美术理论为主。繁杂的专业术语与枯燥的讲解导致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失去兴趣,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这将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所以,在美术教学设计中,渗透情感教育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情感教育的课堂不能让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构思,学生也就作不出带有情感特色的作品。
二、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一)提高教师情感修养,强化学生审美观念
教师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对学生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的情感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的,不同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科学合理地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让学生在气氛的感染中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教师在进行“美丽的花挂毯”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欣赏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挂毯的美,体会传统纹样的吉祥寓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对称纹样,学习运用骨骼线结构的形式,在平板电脑上运用软件设计出具有对称性的花挂毯,并在创作过程中感受民间艺术的对称美和日常生活中的纹样美。
(二)深度挖掘情感教材,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传统美术教学方式存在很多的限制性问题,其教学内容比较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的美术课堂积极性不佳,也就导致情感教育渗透效果受到了影响,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对于这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获得课堂参与感,加深学生的情感投入。例如,在进行“泥塑人物”课程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以课前任务单为线索,设置分享环节,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具体问题分享自己的答案,相互交流,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们集思广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增长新的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接着,通过教师播放视频演示主要制作方法,让学生知道绘画的人物在动作上和年龄上都可以有所区分和表现。避免学生过分在意教师的每一个步骤,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创意表现的空间。最后在展示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照泥塑人物的特点来介绍和评论自己以及他人作品,最后教师再拓展介绍泥塑在社会和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泥塑的发展,从而热爱传统艺术,热爱泥塑。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在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情感是具有感染功能的,教师自身要对少儿美术教学以及课程内容具有强烈的热情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将积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其次,情感具有一定的暗示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情感的暗示,能够给予学生鼓励,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再次,情感具有迁移的功能,所谓的情感迁移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爱屋及乌”。最后,情感还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艺术绘画灵感,从而创作出更好的美术作品。
四、结语
艺术是情感的依托,每一副画作都是创作人的情感最真实的表达。美术课堂不只是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人文教育和情感熏陶。在新课改中,美术教师应以落实艺术核心素养为目标,担当起美术工作者的职责,将美术课作为培养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重要载体,要教会学生欣赏和体验艺术作品,以美育人,为美育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陈建权. 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
[2]王春艳. 关于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研究[A].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