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寻语言之趣中生长言语智慧——《杨氏之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期   作者:曹脉
[导读]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全书共一千多则小故事,记
        曹脉
        浦江县浦阳第一小学 浙江省 浦江县 322200
        
        一、背景描述
        1.教材解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全书共一千多则小故事,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杨氏之子》编在“言语”门。由此可见,作者讲述这个故事是要表现人物之间的言语机智。
        儿童天生好胜,学生感悟到文中对话的言外之意,感受到令人拍案叫绝的应对,定然是对古人智慧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本文文字浅显,借助注释完全可以读懂,就给了学生一个印象:读懂文言文并不难,反而是那么有趣。《杨氏之子》一文教学的重点就是去感受、领略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这也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
        2.学情分析
        小学是文言文学习的启蒙阶段。选编浅显易懂的小古文进入小学教材其目的和任务是让小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打破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这一届的五年级学生经历了新旧教材的更替,对文言文的接触较少,通过《杨氏之子》这篇浅显易懂文章,消除学习古文的传统畏难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学文言文。
        二、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建议,主要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形式,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并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此,围绕本单元“感受、领略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的主题,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学情的把握,学生只有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才可体会杨氏子的巧言善辩,以及富有艺术性的言语表达,这跟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教学中力求以情境为线,古文为珠,突出“趣”字,以“朗读”为轴,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配乐读,角色扮演等方法去融入古文,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积累优美语言材料,用优秀的中华文言文化甘露浸润学生幼小的心灵。
        三、教学目标
        1.读准课文,做到字音准,节奏准,感受古文韵味。
        2.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3.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巧妙。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诗词引入 感受文言文化美

        1.谈话引入: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同学们一定会背诵很多古诗词,老师说题目你来背诵内容,考一考你究竟记住了多少优秀的古诗词。
        师说题目,随机请学生背诵。
        教师小结:现代人写文章,用的是现代汉语,叫白话文;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古代汉语,叫文言文。古诗词就属于文言文。
        揭题。
        【设计意图:一堂“文化”课自然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来引承。这样使学生未识课文,首先就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之下, 从而自然引出文言文《杨氏之子》。】
        2.读题,根据字典意思说说意思。
        出示有关“氏、之”的字典注解。
        请学生结合课题,确定正确解释,从而明确“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一户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3.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 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氏”能够迁移运用, 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板块二 初读感知 感受文言节奏美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课件上划出。)
        3.聚焦难读的句子, 建议关注解释,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懂句子。
        【设计意图: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 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下面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4.师范读,生倾听并划分节奏。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5.出示隶书繁体写在竹简上的没有标点的原文。(配乐:古筝)
        
        同桌互读,互评。
        出示课件:句读(ju? do?u),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
        【设计意图:推进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本的内容,运用写在竹简上的没有标点的隶书,配上古色古香的音乐,让学生的思绪穿越时空,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情境中。】
        
        板块三 走进文本 感受文言趣味美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插图,猜想句子意思,想一想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遇到不理解的做上记号,一起交流。
        交流汇报,结合学生的回答、提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子意思,如: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家禽”的理解。
        同桌互相说一说课文的大意。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阅读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运用注释,在这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注释来理解文章的意思,让学生归纳出文言文学习要运用注释的方法,这也是“批注式阅读”的一种。】
        2.《杨氏之子》共有 55 个字,将它读成一个词,是哪个词?(“聪惠”)
        杨氏子的聪惠表现在哪里?
        (1)读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思考: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2)交流。(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3)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紧扣教学重难点,再次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两者的表情、动作、神态,在脑海里试着放映当时的情境,并且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3.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思维敏捷,反应很快,不假思索。
        (2)作比较:“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
        4.师生对读、生生对读,扮演角色表演读,体会其聪慧。
        【设计意图:让学生既要学会归纳总结,也要“由点及面”观照全文。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解词、比较、朗读等手段,感受杨氏之子“聪慧”的特点,走进文字背后的文学知识、文化意蕴。】
        
        板块四 拓展延伸 感受文言艺术美
        
        1.孔君平听了小孩的回答后,他会是怎样的反应?神情是怎样的?会说些什么?联系课文内容大胆展开想象,把相关内容写在课文的空白处,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补白,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再次感受文言文的艺术魅力。】
        2.了解出处。《杨氏之子》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 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3.拓展阅读。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 争取读懂, 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设计意图:适时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口中狗窦》, 同样是讲述聪明机智的小孩子的故事,语言简练, 符合学生的理解力,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板书设计


 个人介绍:曹脉,出生日期:1994年2月,女,汉族,浙江浦江,职称:二级教师,学历:本科,专业方向:小学语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