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术核心素养下图像识读能力的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5期   作者:孙晓庆
[导读] 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说过:“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

        孙晓庆
        威海市温泉学校  山东省威海市  264200
        【摘要】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说过:“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由此可见视觉思维形成的重要性,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因此在美术课堂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视觉思维的养成,允许学生对图像产生多样的解读,将自己的审美认知、审美体验、审美趣味结合到图像的识读中。通过对图像的有效识读,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即挖掘图像最深层含义,对图像做出审美价值判断,由此培养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高阶思维的养成。
        【关键词】图像识读 核心素养 高阶思维
        以下,我将结合自己对《黑与白》(山东教育出版社《美术》三年级上册第7课)这一课的课堂实践和思考, 以此抛砖引玉谈谈自己对于图像识读的一些认识和见解。
一、唤醒直觉——初读图像之象
        在美术课堂上,当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有趣的美术作品时,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们注意力被瞬间吸引,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发出感叹之声,这就是美术直觉被唤醒的外在表现。直觉是意识的一种本能反应,往往不受个人意志的控制,出现时没有预兆,又会稍纵即逝。但是由于小学生直觉思维能力有限,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更需要抓住学生直觉的特点,及时引导他们对图像展开解读,以获取有用的信息。课堂上,我们不妨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如:“仔细观察这幅作品,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这幅作品哪里吸引了你?”...引导学生围绕图像内容展开有针对性的解读。
二、赏析联想——品读图像之趣
        图像的创作,不仅让我们感觉其图像之象,还让我们能进一步品味到图像创作的灵魂和趣味,即图像的表现意味。由于每个人的审美体验、价值取向及创作习惯的不同,创作的图像自然会带有其鲜明的风格特色和强烈的艺术情感。
(一)图像赏析,挖掘趣味灵点
        引导学生观察《鲁宾杯》,得出在图片中既可以看到一个高脚杯子,也可以观察到被子两侧有两张对视的人脸的结论。
        师: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图中有杯子和对视的脸。当我们以杯子为画面主体物时,杯子就是画中的图形,我们称为“图”,黑色的部分就成了背景,也就是“底”;当我们以对视人脸为画面主体物时,脸成为了画中的图形,而白色的部分就成了底。在正负图形中,图和底可以自由的互换。那么在正负图形中,正形和负形是怎样巧妙共存的呢?因为它们共用了这条轮廓线,相互借用,互相衬托,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这就是正负图形独有的趣味性。
         (二)图像联想,培养分析能力
        问题情境中提高图像理解能力,通过有效的图像识读,引导学生分析力的培养。
        出示太极图。你知道这两个小圆形各出现在相反的颜色图形中是为什么呢?图形黑与白对比强烈却又融汇合一,象征着宇宙万象包罗于内,达到和谐统一。但是阴阳虚实并不是独立存在没有联系的,世界万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才能达到真正的平衡。就像同学们学习的过程,要多思考,多联想,尽量多的找出不同知识、图片之间的关系,多加分析思考,才能进步的更快。那这么神奇的太极图,你能找到图中的共用轮廓线吗?
        通过以上环节,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图像的分解与重组,并且发现每部分之间的联系和结构特征。在此过程中,做到有效的图像识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落实高阶思维的养成。


(三)游戏互动,培养创造能力
        信封就在我们的桌面上,请大家打开,拿出里面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素材,黑色的为必须要用的,白色的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一种,与黑色的组合拼摆成正负图形,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学生创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每一个图像的特点和用处,多种方法进行组构、拆分、再组构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想象力,看谁能有不一样的组构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 触动体验——深读图像之意
        通过初读图像之象、联想图像之趣,使学生学会了辨识图像的外在形象和挖掘图像的趣味之处,但有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图像为什么要这样来表现?它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也随即生成。的确,优秀的美术作品并不只是生活的再现,也有它的创作背景和创作体验。图像的意义识读是有效识读的落实点,艺术是自由的,对同样的艺术图像会有不同层面的解读。
   (一)直面艺术家,谈创作含义
        出示一组作品: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含义吗?引导学生冲破图像的表象,直观内层深意,挖掘图像作者的创作情感,也激发学生的情感感知,结合到艺术作品中,落实德育目标,进行情感上的升华。不仅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一个事物,还能够从事物的表象挖掘到其中的内涵。内涵赋予了作品生命,拥有了创作的意义,这就是创意。
(二)深读图像,内涵升华
        正负图形的设计是非常独特的,它也常被用于我们的生活中。正负图形运用于电影海报,标志设计,甚至还用于书籍的封面设计上,这本书可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的。让我们来仔细欣赏一下封面上的这幅版画《骑士》,你有新的发现吗?通过对图像的解读,引导学生逐步培养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这是图像的有效识读。
        本环节通过对图像的有效识读,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即挖掘图像最深层含义,利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对图像做出审美价值判断,认识到正负图形创作的创意点,借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灵感迸发——创意图像之美
        美术作品之“美”,不仅在于图像呈现的造型之美,也在于图像的构成之美。美术作品中,图像的构成离不开美术的造型语言,点、线、面、色彩及材质肌理等元素的灵活运用和巧妙组合,共同构成了一件作品的艺术之美。艺术家在利用这些造型元素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构想和尝试,凭借自身的创作经验和艺术直觉,运用灵性的艺术语言进行大胆的表现,从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风格体系;从“有法之法”到“无法之法",渐入艺术创作的自由境界。
         在《黑与白》这节课优秀作品赏析环节,为了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和黑白图形创作方法探究,我分别展示了运用不同媒材和方法绘制的图像,如富有个性、奇特有趣的装饰画作品,简练夸张、大胆变形的海报作品,取材多样、肌理美观的剪贴作品等等。在学生创作环节中,学生作业的完成率有了明显提高,对美术语言的运用也有了新的认识和尝试,用不同的点、线、面来涂绘形象,或运用各种肌理的材料裁剪、重组出富有趣味的造型,在黑白世界中找寻着造型的乐趣。
   结语
        综上所述,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使美术课堂在“凸显视觉性”的同时,也更有效地实践了美术课堂“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的课程性质,体现了美术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课堂高阶思维的培养和欣赏教学的深度学习。“美”是要走心的, “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新美育,新担当,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育必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小学美术教师专业能力必修》李力加 章献明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核心素养大家谈》尹少淳主编 湖南美术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