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廷瑞
独山县麻尾镇新董村村委会 558206
摘要:习近平主席说:“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异地搬迁是我国对贫困地区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举措。异地搬迁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面临着很多问题。本文将从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社会效应等四方面探讨如何养成异地搬迁学生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异地搬迁;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大部分异地搬迁子女来自农村或者贫困山区,他们接受外界信息有限,学习基础较差,行为习惯不规范,对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和设施也存在难以适应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就需要强化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意识,定期开展或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行为习惯养成内容。
1. 异地搬迁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原因
贫困地区教育观念落后,很多家长坚持读书无用论,直接导致部分异地搬迁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另外,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教育条件比较差,教师队伍的充实和流动严重受限,造成教师师资紧缺。另外教师专业与所教学科不对口,教学质量无法保证,长此以往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再者,贫困地区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多媒体教学设备,图书室等配备不足,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原因。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部分异地搬迁子女学习动力足,渴望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甚至家庭的命运。他们性格坚毅,适应能力强,能够克服环境变化带来的困难和影响,这为培养异地搬迁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2. 异地搬迁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必要性
“好习惯,早养成,有教养,益终身。”对学生个人而言,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基础教育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和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青少年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质和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矫正,而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生受益。对异地搬迁学生来说,纠正以往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3. 培养异地搬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学生个性化档案
与物质脱贫相比,异地搬迁学生心理脱贫工程的时间更为漫长和困难。异地搬迁学生有一些是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和关怀缺失,导致这部分学生缺乏自信、性格孤僻、冲动叛逆、脆弱敏感甚至存在厌学逃学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建立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从而在整体上掌握异地搬迁学生的基本情况。档案内容可包含以下部分,如学生家庭情况、行为习惯、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更新档案内容[1]。学校可根据档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克服行为习惯培养的困难。
学校也应该尝试开设心理辅导课程。有一些儿童长期难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原因在于存在心理障碍。学校可尝试开展角色扮演、情境教学、游戏教育等活动,以知识性、趣味性为主,多鼓励多肯定,避免说教式教育,尽力打开学生的心扉,逐渐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窗体底端
3.2 建立强化和评价机制
第一,建立强化机制,如果教师注意到学生的某种积极行为的表现,就应该肯定这种行为,对这样的积极行为提出言语上的表扬或物质上的奖励,这种细微的行为就会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鼓励和满足,会不断实践这样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不断强化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弱化坏的行为习惯。[2]
第二,建立评价体制。评价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教师可尝试在学生中树立典型,发挥榜样作用,让学生理解什么行为习惯是积极的,为社会所提倡和肯定的,什么行为习惯是消极的,为社会所贬斥的。教师还可以尝试反省法,针对某些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引导他们自我反省,尽量避免惩罚。
3.3 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家庭环境可能决定了学校教育能否成功。首先,老师应要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不仅在学校保持良好的行为作风,还可以在校外继续坚持,形成良好的习惯。家长要承担起教育责任,督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按时召开家长会,开展家访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作出纠正。其次,家长应该转变固有的家庭观念,承担起教育子女的重要责任。异地搬迁子女的父母多数在外务工,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家长可以尝试改变务工的工作方式,选择就近工作。如果不得不外出务工,也应该为孩子选择代理监护人,真正担负起孩子的监护和教育责任。
3.4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儿童,自制力较差,明辨是非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事物的影响。缓解社会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的消极作用,学校和家长应该通过引导的方式,再结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使学生远离消极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正反面案例视频等加以启发,提升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逐渐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社会媒体也应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宣传健康向上的实例,弘扬社会正能量,为青少年学生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
结束语:
整体来说,异地搬迁子女教育环境与城市仍存在一些差距,但通过建立学生个性化档案,实行强化机制和评价机制,转变家长教育观念,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获得人生的成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志兴.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08):33-36.
[2]豆卫兵.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有效养成研究[J].名师在线,2020(0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