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双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 352500
摘要:统编低年段《道德与法治》以“绘本式教材设计”的思路为主线,合理使用绘本教材,不仅可以发挥绘本的德育功能,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辨力。教学中,我们可以怎样借助绘本之“趣”,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良好的道德思辨力呢?下面以二年级教材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绘本;道德思辨力;生活化;兴趣
一、精选绘本,道德情境引学习兴趣
情境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体验手段,不仅能激发情感,还能引发思考。绘本故事与孩子的生活经验相似,好的绘本写出了儿童的情感、心理经历,可以引发儿童角色认同。教学中,结合教材和教学目标,利用绘本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道德情境,能激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
如二上《周末巧安排》第二课时,以绘本故事《大卫不可以》导入,故事中调皮的大卫,妈妈唠叨不停的 “大卫不可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这个故事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翻版,普遍性强。此时,教师抛出话题讨论:“你在家里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爸爸妈妈对你说过什么事情不可以?”大家记忆的闸门马上打开了,平时被父母阻止的种种情景历历在目,最后师生总结得出:原来,每个孩子的童年生活中,都有大人的“不可以”陪伴着成长!此时趁热打铁,和教材无缝链接: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苦恼,因为就连周末,父母也总常说“不可以”,我们的周末要怎么安排才能过得更精彩呢?大家拿出课前布置的“周末安排调查表”,通过讨论、体验、实践等活动,一起总结出合理安排周末的方法:在活动安排上要体现劳逸结合;在内容选择上要强调有益身心;在时间分配上,各项活动都要适度。
以绘本故事为线索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在绘本情境中思考,对故事中妈妈的行为观察分析整合,形成自己的判断。引导思考:妈妈的出发点是什么?其实都是为了大卫的安全、健康、行为举止得体。而我们的妈妈也一样,妈妈的每一个“不可以”,完全以妈妈爱孩子的本能,在保护着孩子!有意见时,我们要学会理解、包容,静下心来和他们沟通,寻找解决的办法。
这样的情境创设来源于生活,目标指向生活,有情感、有意义、有温度,真正将活动情境创设的意义落实到了“愉快、积极地生活”,学生在亲自实践和活动中体验,过道德的生活进而成为道德的人。
二、巧用绘本,连续追问促道德思考
在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主动思考获取的知识往往会印象深刻,更能加深记忆。基于低年级小学生发散思维不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借助绘本资源,灵活整合教材,通过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教学内容既有“整体性”又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创造生长和深入的空间。让学生在“追问—思考—表达—修正”的循环中培养道德思辨力。
二上《团团圆圆过中秋》,从中秋节向重阳节拓展,循序渐进地向“秋天里的其他节日”开放。
教材中通过“古人思乡、与爷爷登高,家人赏菊”三个画面,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习俗、文化内涵。结合学情分析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对重阳节传统习俗的认知是表面的。他们只知道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什么是茱萸?为什么要插茱萸?却一问三不知。
教学中,如何落实“了解重阳节传统习俗、文化内涵”的教学目标呢?纯粹的道德说教灌输是没有温度的,无法真正实现道德内化。此时欣赏绘本《重阳节—桓景除瘟魔》,让学生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随着对桓景这一英雄人物的崇拜、对瘟魔的憎恨、对阿景除瘟魔的欣喜之情逐步加深,绘本画面更形象直观,登高、插茱萸、赏菊、喝菊花酒,这些习俗通过视觉的传达变得鲜活起来。如此通过层层推进的问题设计,对故事的讨论更容易有效展开,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互动。他们不仅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还懂得了敬老爱老,心中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进而认同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他们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值得传承。
三、表演绘本,知行转换激道德践行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些绘本故事可以突破单纯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通过理解故事情节,走进绘本图画,对角色或情节进行加工,采用游戏和扮演的方式,对故事进行再现。让学生在游戏和体验中,获得内心的愉悦和悸动,这种心理的变化更有可能促进学生意义的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二上《我是班级值日生》,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的值日情境,学习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使课程“在生活中”,让学生更好地生活。为了让学生在值日过程中有个美好的体验,设计了以下片段:课件出现绘本故事《今天我当值日生》,请学生在四人小组中演一演“威威龙值日的故事”,一人扮演威威龙当值日组长,一人扮演值日生歪歪兔。一人扮演好朋友胖胖猪。
情景一:歪歪兔生气地责怪威威龙分配他擦黑板不合理,因为它说自己够不着上面。
情景二:胖胖猪是威威龙最好的朋友,他忘戴红领巾了,求威威龙别记他的名字。
针对这两个情景,教师向学生抛出了“该不该听它们的?如果你是威威龙,遇到以上情况时,要怎么办?”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思考、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并在小组里合作演一演。
学生分别在小组和班级的展示中分享了扮演体验。有的学生认为大家都是班级的小主人,每个人都有值日的职责,值日时,要明确分工,每个人尽职尽责,不能搞特殊化;有的学生认为友谊万岁,照顾一下好朋友是很正常的,没必要小题大做。课堂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引导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中蕴含着多样的课程资源,抓住这个契机,有针对性地辨析和讨论,在学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集体规则意识成为学生生活的准绳,引领学生实现转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学生道德内化,促使他们更好地过“有责任、有爱心的生活” 。
总之,将绘本资源与课程内容整合的价值落脚点,在于借助绘本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用德浸润和温暖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灵动,让“立德树人”更接地气。
本文系2019年度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绘本主题阅读助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QJYKT2019-26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