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忠强
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第三十二中学 264314
摘要:校本课程是一门与课堂教学截然相反的,充满生活乐趣的课程.开展小学综合实践课,能让学生在自然,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实践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同时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立足本土,依托我校小树苗红色宣讲团成长,探究了如何开拓社团活动新途径。
关键词:本土文化;社团活动;小树苗红色宣讲团;拓展新途径
我校“小树苗红色宣讲团”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郭永怀故居甫一亮相,就以其意蕴深厚、扎根本土、特色鲜明引起大家的关注。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并无什么特异的禀赋,能培育出这样一株摇曳多姿的“小树苗”,在当前校本课程日益成为教育聚焦热点的大背景下,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和思考。
一、校本课程必须扎根本土,将根尖伸展到大地的最深处。
我校所在地滕家镇既是一个农业大镇,独居八河港尖角,同时流淌着沿海文化的余脉。这里儒家文化深厚,民风淳朴,土地肥沃,世世代代以“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为人生的最高追求,若有余力,再能培养个断文识字的读书人,那就是祖坟冒青烟了。郭永怀,就是在这样一种农耕文明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滕家骄子”。
在校本课程选题规划中,我们纵揽滕家文化,历数人气热点,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聚焦到郭永怀先生身上,认为这是滕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具感召力的文化品牌。在营造出“一亭一路一长廊,一屋一楼一学堂”这些“永怀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后,我们成立了“小树苗红色宣讲团”,以期“用好红色资源,讲好英雄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宣讲团成员深入西滩郭家村,采访郭永怀先生的家人亲属,了解他的求学经历和成长生涯;采访郭永怀先生的学生和同事,了解这位科学巨子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最本土、最一手的资料丰盈了宣讲团成员的头脑,郭永怀先生的高尚品质濡染了师生们的心灵,这才有了同学们一次次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和郭永怀故居的惊艳表现,大众网、齐鲁晚报、威海新闻网等多家媒体都报道了我校“小树苗红色宣讲团”活动的情况。
启示:没有现成的资源,只有聚沙成塔的“生长点”。每所学校的域情不同,很难说哪个方面能成为特色。关键在于开掘的是否深刻,提炼的是否精到。开掘到一定深度,小草编也能成为大特色;提炼到足够的纯度,农家饭、乡间俚语也能成为一道“特色大餐”。
二、校本课程要多点突破、多路并进,不能一花独放、一成不变。
文化是多元的,资源是多彩的。农耕文明混合着海洋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向人们展示出斑斓多彩的瑰丽色彩。如果我们将目光全部聚焦在一门课程上,就难免“抓住一点,不顾其他”。我校在完善现有的特色课程的同时,将进一步在村名文化上进行探究,让学生们了解村名背后的渊源,记得住乡愁:大落、小落、不落、高落、东西滩的“金凤凰”村名文化;五个章村形成经历的肖氏家族文化;东、西仙的仙人对弈文化、小落河变迁及人类生产活动文化。进一步开展农活、农具、农家饭、乡间俚语调查,让学生在调查中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民族向心力,强化文化认同感。
启示:校本课程内容是多元的,伸长触须才能为学生发展搭起广阔的成长舞台;校本课程也是发展的,固步自封一成不变会丧失发展的原动力,校本课程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三、校本课程建设要集民心聚民智,使师生成为建设的主体,实现校本课程建设的初衷。
校本课程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学校的“个性化”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学生主体性发展,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小树苗红色宣讲团课程方案形成之后,我们组织宣讲团成员到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学习郭永怀先生的光辉事迹,激发同学们立志成才的志向;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组织师生进村居调查、上网检索、采访有关人士,丰富课程内容。有的同学还自己前往市内红色教育基地,考察、学习红色教育宣讲的经验,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团队先后组织了5轮研讨,修改课程纲要,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例,采纳了师生大量的意见建议,使课程臻于完美,成为我校的特色课程。自成立以来,宣讲团成员先后为中科院、青海原子城、省地市有关领导共计一千多人次进行了宣讲,宣讲团成员对英雄精神的深刻理解、团队至上的纪律观念、内外兼修的良好风貌,赢得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启示:校本课程不是一个闭环结构,学生必须成为开发的主体之一,参与开发、参与实施,享受课程开发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成为最大、最终的受益者。
我校的校本课程起步比较晚,起点也不高,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开阔视野,在立足本土上下功夫,在以生为本上下功夫,走出一条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