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能力培养探析

发表时间:2021/4/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第1期   作者:王洛平
[导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明确强调,学生的经典古诗文诵读能力培养是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需要认真对待
        王洛平
        浙江省东阳市江北初中322100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明确强调,学生的经典古诗文诵读能力培养是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需要认真对待。为了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经典古诗文诵读能力,教师应当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培养策略,于充分把握诗文内涵的基础上,讲述诵读技巧与其中的情感,深化学生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其诵读兴趣。本文通过研究经典古诗文教学,提出了初中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文诵读;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引言:在我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经典古诗文浩如烟波,其中既蕴含民族精神与品格,又囊括高尚的人文精神与素养。经典古诗文诵读是提升初中阶段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语感的必要方法。为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诵读能力,开展良好的思想文化教育,教师应该从字音、节奏、基调、情感等多方面入手,探究诵读能力培养的方法,提升初种学生的文学境界。
        一、读准诗文字音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桃花源记》的相关知识教学为例,该文中含有大量的生僻字、多音字与通假字,一旦读不准字音,便会影响诵读效果,所以,教师要先为学生范读一遍古文,并要求学生用笔标注自己感到陌生字词的读音。再让学生自主朗读一遍古文,为其讲述文中“便要还家”中的“要”字通“邀”,是邀请的含义;“黄发垂髫”中的“髫”字读“tiáo”,指古代小孩头上扎起来下垂的头发;“男女衣着”中的“着”字读“zhuó”,属于多音字。通过细致解释生僻字、多音字与通假字,鼓励学生准确诵读古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以检查其诗文字音的掌握情况。针对难懂的知识,要细致点拨、耐心的讲解,使学生充分掌握字音、读法,深入的理解古文的诵读技巧[1]。
        二、掌握诵读节奏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送东阳马生序》的相关知识教学为例,要引导学生掌握诵读的节奏,把握诗文的音韵,找准诗文通常音节和根据文意来停顿。部分学生初读古文很难掌握文意,无法找到句子中的停顿与诵读节奏,此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停顿。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此句的正确诵读停顿方法是:“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为学生讲解作者幼时家贫,没有书来读,经常向藏书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病案室送还,体现了作者的信守诺言品质。

教师根据文意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停顿方法,先让学生背记,待理解全文后,其自然能掌握停顿的方法与诵读的节奏,逐渐提升读速,感受古诗文中的音韵与美感[2]。
        三、读出诗文基调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江南逢李龟年》的相关知识教学为例,先讲述诗人杜甫的生平履历,讲解该诗的创作背景,使学生明白该诗的之中基调。诗中包含丰富的时代生活,短短二十八字内包含着花样万千的社会生活,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人生飘零凄凉之感,通过对比昔盛今衰的朝代,向读者传递深沉与凝重的感情,使读者感受开元朝代的沧桑。在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句诗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诗文基调,读出自己对诗句的体验,与诗人杜甫的创作情感产生共鸣,重音落在“君”字上,读出诗人对开元全盛时期的眷恋,咏叹出能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的感慨,拉长回味的时间,将其中深沉的慨叹和痛定思痛的悲哀准确的传达给听者。通过引导学生读出诗文的基调,切实增强其经典古诗文的诵读能力,提高其读懂古诗情感基调的能力[3]。
        四、举办诵读活动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定期举办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踊跃的报名参加,可以自己参与也可以组队参与,选取内涵丰富、富有感染力的佳作来品读。可以配乐朗诵,也可以改变诵读形式,增添不同的文艺表演内容,旨在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文化修养,丰富其知识储备。教师要给予不同学生指示与引导,帮其完善表演内容,在诵读中要体现积极正向的主旋律,烘托良好的诵读气氛。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认真的排练,提高其重视程度,同时也能让其深化古诗文中的知识理解,有利于语文知识学习水平提高。在活动开展时,可以邀请不同的任课教师担任嘉宾,来点评学生的诵读以及其他形式的文艺表演,鼓励没有参演的学生投票选出“诵读之星”,并树立为学习榜样,发挥榜样的积极影响作用,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学风。通过举办诵读活动,有效调动学生诵读热情,激发其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
        前已提及,初中阶段学生的诵读能力培养,需要教师激发其阅读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发掘其潜在内能,鼓励其以雅言传承中华文明,用经典浸润人生,不断提高文化修养。结合读准诗文字音、掌握诵读节奏、读出诗文基调、举办诵读活动等一系列教学策略,增强初中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树立其对经典古诗文的学习热爱,让其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白巍伟.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2:41-43.
        [2]周玉.网络媒体环境中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2224:175-176.
        [3]邱风梅.初中文言文教学技巧初探[J].文学教育(上),2020,12:52-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