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与挖掘本土德育资源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1期   作者:李会
[导读] 研学旅行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来说必不可少,是开拓学生实践视野的重要途径
        李会
        单位:鹤壁市湘江小学 邮编:458030
        摘要:研学旅行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来说必不可少,是开拓学生实践视野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当今的研学旅行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很多学校的研学旅行活动都没有与本土的资源相融合,也没有出于德育目的进行相关的有效性优化。为此,学校必须充分挖掘本土德育资源来优化研学旅行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因地制宜地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研学旅行;本土;德育资源;有效性
        引言:研学旅行这种教育方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学校组织的、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新颖的课外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收获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但实际上,中学阶段研学旅行的德育教育活动并未深入教学,以下内容将具体分析研学旅行在利用本土德育资源的实施困境,结合中学阶段教学特点探究落实中学研学旅行的有效对策。
        一、现阶段研学旅行的困境分析
        (一)研学旅行资源不足
        实施研学旅行教育的前提是开发相关的课程资源,但从目前来看,现有的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有限、暂时无法支撑研学旅行的开展。首先,研学旅行需要学校具备完善、先进的硬件设施,比如:大型研究基地、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现代学校已经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但中学很少有学校具备大型研究基地,缺乏研学旅行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学旅行的开展。其次,研学旅行主要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补充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但现有的研学旅行教学场所并不多,很大一部分研学旅行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利用,研学旅行的现代性和创新性很难得到提升,以至于研学旅行的教学效果并不显著。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学老师面对如此匮乏的研学旅行资源很是束手无策,即便是有开展研学旅行教学的心思,也很难付出实际行动,使得研学旅行陷入困境。
        (二)学生思想意识淡薄
        学生是研学旅行教育的直接受益人,学生对待研学旅行的态度和思想意识也直接影响着研学旅行的质量和效果。从现代中学生实际情况来看,中学生对待研学旅行的看法主要有三,一种是认为研学旅行十分新颖,一种是认为研学旅行的本质是"玩乐",一种是保持中立的看法。认为研学旅行十分新颖的学生,在实际研学旅行过程中会比较积极、收获也比较多。认为研学旅行本质是"玩乐"的学生在思想意识层面并未摆正对研学旅行的看法、对研学旅行的教育活动存在误解,在参加活动时积极性不高、收获也不多。之所以会有学生对研学旅行保持中立的看法,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不高、无所谓老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开展教育工作,会选择性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知识。由此可见,中学生对研学旅行的看法并不统一、整体思想意识比较淡薄,以至于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也使得中学研学旅行陷入困境。


        二、利用本土德育资源优化研学旅行质量的策略探讨
        (一)结合德育课程主题,明确研学旅行方向
        研学旅行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开展研学旅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来进行,在每一次的研学旅行中,教师都要明确一个德育主题,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能有更多的收获。例如,对初中生来说他们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为了能够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目标,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大学城大学梦"的研学之旅,通过对高等学府的参观、学习、比较,进而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目标,从而让学生为自己的梦想而不断付出努力。同时,为强化学生的爱国教育,教师需要为学生组织红色文化参观研学旅行,进而让学生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去感受革命精神,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研学旅行中主题内容不同,所选择的研学旅行地点和活动内容也都有所不同,为此,在研学旅行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具体的主题,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研学旅行的作用,进而在研学旅行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二)做好研学与旅游的区别,落实课程意义
        从形式上来看,研学旅行和旅游是一样的,但从本质上来讲却是截然不同的,旅游是单纯的休闲娱乐活动,而研学旅行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意义,为此,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区别,避免使研学旅行流于形式化,进而真正将研学旅行落实到位。从目前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学旅行情况来看,很多学校都没有真正将研学旅行落实到位,有的学校在研学旅行中过于重视"游"而忽视了"学",往往仅是走马观花的游览了一下景点,而没有在游览过程中赋予学生"学"的意义,也有的学校过于注重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无论是哪种做法都没有深入贯彻研学旅行的意义,为此,教师还需要平衡好"研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并做好详细的研学旅行安排,进而确保学生在游览过程中能有更多的收获,从而充分发挥学的作用和意义。
        (三)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落实研学旅行
        出于安全性考虑,研学旅行最好就要以当地为主,为此,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当地教育资源,进而为学生组织相应的研学旅行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当地的博物馆作为研学地点,基本上每个城市都会设置博物馆,通过博物馆的参观游览,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当地的文化发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的变迁,在学生参观完之后可以让学生谈一谈本次参观的感受和收获,以及印象最深的物品。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承担文化追寻者的角色和身份,让学生去探寻自己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者,并向他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也在逐渐流失,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后继无人,由于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都源自民间,并代代相传,但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崛起,很多手工艺都无人继承和学习。为了有效传承传统文化,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文化的探寻为落脚点,进而让学生去走进文化,继承并弘扬文化。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分析可以得出,研学旅行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了学习与旅行,兼顾了德育与素质教育,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在开展研学旅行时,老师应当充分考虑计划是否可行、是否符合中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课内外教学资源是否可以有效整合等问题,确保研学旅行的可行度。学生的安全问题也是研学旅行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相信研学旅行经不断完善之后,定能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方全.研学旅行,德育要先行[J].山西教育(管理),2020(09):19-20.
        [2]付仲东.探讨研学旅行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2):151-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