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1/4/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1期   作者:雷逆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的学习目标也不断地优化,对于核心素养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雷逆
        重庆复旦中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的学习目标也不断地优化,对于核心素养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去突破历史的重难点,并且让学生通过教师精心构建的课堂,提高自身的历史思辨能力,全方面地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知识水平以及应用能力,这对于学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结合历史资料实证三个方面入手,对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进行了分析探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高效课堂
        在高中学习阶段,面临着高考这一个重要的关卡,教师在教学时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学科分数,同时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效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认知水平去设置适当的教学方案构建高效课堂,历史的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其包括多个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去更好地解决问题。当学生养成优秀的品质时,就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要进行不断的创新,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一、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唯物史观是一种能够准确地揭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历史观以及方法论,在历史的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去掌握高中历史课本的内容,对于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有更透彻地了解,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历史知识【1】。
        例如,教师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不应该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角度,给学生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繁荣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上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国家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是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因此文化的产生原因是由于当时的社会以及经济决定”当学生听完这段话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来看,农业十分发达,各种工具推广普遍,在这样的,情况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经济背景,所以才促成了文化繁荣”,教师通过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个唯物史观中的基本观点,去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课本的内容,使学生对于历史文化背景,有一个更透彻地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教师在教学时重视唯物史观的培养,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增强学生学习意识
        在历史的教学中,时空观念十分重要,其能够体现历史这一门学科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观察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联系,教师要给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培养学生划分历史事件以及空间的能力【2】。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能够更加合理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明白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在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后,能够对于不同的事件作出更合理的分析,在考试时也会有更大的优势。
        例如,教师在教学“开辟新航路”这一课时,这一课主要讲述了,葡萄牙以及西班牙为主的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的知识,倘若教师仅仅通过书面语给学生讲述,学生会感到十分的枯燥,对历史知识提不起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哥伦布、迪亚士、麦哲伦开辟新航路的时间顺序以及空间,给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一个更直观的方式,对其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告诉学生:“15世纪末16世纪初,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紧接着教师给学生出示一张地图,“从地理上看,两个国家,都在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优越,再加上人们的知识水平,不断的进步,进而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让学生对于时空联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结合历史资料实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就需要收集以及整理,使学生有更进一步的学习,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对于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究,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收取有价值的信息,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课,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的内容时,会感到十分的枯燥,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口头表达,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本中讲到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内容,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家庭联产承包制在我国的历史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其不仅仅只有课本上这些内容,同学们,你们在课后的时候到图书馆或者网络上去搜索一些相关的知识,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进行思考和分析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必要性,并说说其意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学生在课后也能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历史知识。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核心素养作为当前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时,要不断地渗透核心素养的理念,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完善历史核心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文彬. 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构建途径探究[J]. 知识文库, 2020(4).
        【2】陈文清.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