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让每个孩子精彩绽放——小组团队模式下提高幼儿科学自主探究能力

发表时间:2021/4/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1期   作者:郑小燕
[导读] 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探究是“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实践过程中,走出了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传统模式
        郑小燕
        杭州市滨江区钱塘实验幼儿园  
        [内容摘要]
        针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探究是“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实践过程中,走出了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传统模式。在科学学习探究理论的引导下,构建小组建设使得每个小组的成员通过人员调整,制定新的合作学习模式对科学探究相关内容进行操作,如猜测、观察、统计、记录、调查等活动来进行合作性分享交流、自主地探究,从而树立精神态度和能力修养,让孩子在学习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体验过程,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动”逐步形成“得”的学习形式。
        [关键词]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小组建设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缘起
        在现阶段幼儿教育中,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在集体活动时进行,过分地教条式教学让幼儿参与活动中,使得幼儿被动接受,不能有效激发幼儿对探究性科学活动内容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是可以使枯燥学习转化为灵动学习。然而,作为一线幼儿教师在小组合作探究存在一些现象:
        (一)参与率低,不屑与人合作
        当今社会都是独生子女,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对合作没有认知和共鸣。他们既不愿用自己的优势去帮助别人不屑与人合作。在交流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总是那几个善于表达的,而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只是个听众,往往也得不到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二)方法不明,不会与人合作
        科学探究活动目的是要让幼儿注重探索过程,不以结果为目的,如只重结果而轻过程,过分注重幼儿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仅仅满足于让幼儿机械操作,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对幼儿智慧的无视.
        (三)无指导,学生不会合作
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以灌输式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对一些科学现象只给幼儿示范,没有让幼儿参与其中,不能有效地和幼儿进行互动,这样不仅打击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忽视幼儿的动手能力与主动探索能力。
        (四)形式化,幼儿不善合作
        在小组合作中没有合作价值的的问题抛幼儿,教师提出的问题很随意、盲目,无需小组讨论合作探讨。再者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这样的小组讨论只是表面上的活动,幼儿缺乏必要的思考、探索、交流的过程,缺乏一定地生活经验。
二、小组团队模式下提高幼儿科学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中要“关注个体差异”和“教育公平”等思想,教师需要引导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实现潜能发挥的最大化和弱势发展的最优化。具体流程如下:

(一)个体差异,建立科学合作学习小组
   本次调查对象为大一班小朋友34名,为了了解大班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态度以及同伴合作学习的经验,通过调查分析来说明小组学习模式下自主探究的重要性,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材料、环境等方式来合理安排最佳学习方式,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针对统计表将全班幼儿潜能分为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交流汇报、记录、保管材料四类,主要目的是为后续的科学分组和角色分工提供科学依据。幼儿在测评中显现出的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优势。
        1.合理结对,影像记录
        科学探究性活动,幼儿认知程度和生活经验不同只是单一的在小组讨论由
组长讲解或者讨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低效的。因此结合班级情况进行“结对”,让小组中互相推选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交流汇报、记录、保管材料细化到每个人,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身份,使得分类更细化。为确保各组能力公平的合作探究正常开展,采取是的组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合作学习。
        2.灵活调整,制订方案
        小组内的幼儿相处时间较长容易产生“合作疲劳”,教师灵活调整小组成员。根据科学探究活动,幼儿对科学探究的认知水平灵活巧妙地进行重新分组,可能对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合作探究实效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1)促进自主探究。每个小组的成员都会因为之前组长的各种管理而显得较为被动,不善于发言,因此通过人员调整,制定新的合作学习模式。
        (2)减少消极探究。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对科学认知的不同,教师在特色小组中针对能力弱的孩子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减少孩子的消极探究,为了任务而操作实践。
        (3)加强合作意识。之前的小组探讨成为个人的小舞台,能力弱的不能
        很好的完成自主探究,通过合作交流让每个孩子知道探究的目的,为什么要探究,得到的知识是什么,让孩子多多享受在自主探究中合作学习的过程。
        3.挑战新问题,实践操作
        有趣的“问题”引领孩子不断探究学习,促使孩子保持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关注孩子的操作活动,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候,不要给予提示,而是要把问题给孩子,让他们在操作中自主的探索与实践。
        (二)设置挫折,认同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挫折”演示,意识到合作能让探究更顺利地开展,合作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在一次次探索操作中发现“多种材料的组合”可以让洞变得越小,“多次过滤污水”可以让水变得彻底清净。整个实验过程,教师给孩子充分自由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始终鼓励孩子大胆地尝试,让小组自由取材,放手让幼儿自主操作、反复感知,同时也培养了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各自商量分配任务取材、操作、记录,体验探究地无穷乐趣。
        (三)教师角色,提高合作学习时效
        1. 引导者,人人会合作
        教师根据孩子的潜能以及兴趣进行合理分工或由组内自主商量决定。根据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参与和和指导,使得幼儿探究活动具有教育意义。
        2.支持者,人人在合作
        教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参与度。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有的幼儿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经常鼓励和帮助他们,用恰当的语言对幼儿进行交往策略的指导,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
        3.评价者,人人爱合作
        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潜能的发挥和弱势的进步,发现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和改正。在将小组合作探究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结合,使评价真正成为教育的手段,促进幼儿主动探究。
        (四)创设问题情境,奠定合作学习的基础
        小组合作重点在于引导幼儿主动探究,让幼儿从实践操作中找规律、积累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不断总结。由于孩子能力的不同,有意探究少,即使操作了也是不深入、不观察、不享受的过程。因此我们探究性活动,从幼儿熟悉或者最感兴趣的科学情境出发,从而形成“情境—探究—思考—发现—解决”的过程。
        1.问题墙,让幼儿“探”起来有目的
“问题墙”或者“问题门”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幼儿探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和结果的墙面。这里主要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疑问或者孩子在探究某个内产生的疑问有孩子自己张贴或者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整理可以帮助幼儿梳理,激发孩子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
        2.小小实验站,让幼儿“探”起来更真实
“小小实验站”根据主题、兴趣的推进定期推荐小实验,并灵活进行更改调整,它可以的教师推荐也可以是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的现象进行推荐有关实验,或者是针对“问题墙”“问题门”中挑选相关联的小实验,幼儿按照图文结合的步骤进行操作探究,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反思能力。
        3.科学小制作交流站,让幼儿“探”起来有成就
“科学小制作漂流站”幼儿的科学探究是在动脑、动手的基础上,当幼儿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时,就会探究出一个成果——科学小制作,比如:不倒翁、降落伞、净水器等将其展示在漂流站,幼儿可以互相观察、交换、讨论交流等,在制作的过程中探索,在动脑、动手中探出智慧。
        4.亲子分享会,让幼儿“探”起来有乐趣
“亲子分享会”家长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分享者。我们会单独设立一个探究日请家长来助教,让家长也参与其中,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性活动,也在家长在班级特色小组中发现孩子的成长变化。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与反思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幼儿获得多少知识,而是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兴趣,感受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给班级带来了全新的改变,在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班级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
        (一)成效
        1. 合作、互助——小组文化
        通过小组的取名、口号、签名中让幼儿对自己的小组文化中学会分享、学会沟通、学会相信,在合作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它是一个团队。
        2.和谐、钻研——班级文化
        为了营造良好的环境文化,各个班级围绕小组合作进行布置环境,内容包括个性标语、、精彩瞬间、班级口号、情绪角等等,营造一个舒适的温馨的班级文化环境。
        (二)反思
        1. 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成长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多关注小组学习知识技能、探究精神、交流能力、合作技能、创新精神。幼儿通过自己感兴趣的疑问以及小组合作学习中所发现的问题,通过与同伴交流合作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充分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需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幼儿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的探究活动,运用合理的方式帮助幼儿寻找解决方法改变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的形式单一,幼儿被动接受。
2. 提高幼儿的多元化能力
        (1)会倾听。教师要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有幼儿在发言时,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并尽可能地对做出发言的同学进行评价。
        (2)会巧问。当小组幼儿发言的内容听不懂时,或是有不同看法时,可以请求对方做进一步的解释。鼓励每一个参与者都进行多重角度的提问,既可以是对问题本身的疑问,也可以是提出新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帮助幼儿理解问题,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3)会合作。在小组合作中学会让幼儿都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在同伴之间会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但小组成员之间都通过自己的观察,构建起新的知识经验,孩们的观点在相互的碰撞中会从同伴中得到许多新信息。
        (4)会探究。教师要善于敏锐地抓住瞬息的教育契机,及时对幼儿进行引导并进行探究。幼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过程中让幼儿体验科学并不是神秘的事情,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帮助。
【参考文献】:
        1、《教学样式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L·C·霍尔特,M·凯斯尔卡 著,祝智庭,顾小清,沈书生,刘强 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1
        2、《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论丛》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李季湄,冯晓霞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3
        4、《.幼儿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王春燕.秦元东.黎安林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5、《把小组合作式学习落到实处》王丹卉编.[J].武汉:湖北教育,200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