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就业扶贫的机制与策略探讨 周芝雅

发表时间:2021/4/1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1年2期   作者:周芝雅
[导读] 摘要: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扶贫工作的持续开展,力争在全面脱贫情况下不出现返贫现象。本论文在介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及就业扶贫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就业扶贫的机制以及策略。认为结合“双创”“土地流转”“实用性村庄规划”等政策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是实现思想脱贫、降低返贫的有效手段。
                                                                       周芝雅
                                                    (中共衡东县委党校 421400)
        摘要: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扶贫工作的持续开展,力争在全面脱贫情况下不出现返贫现象。本论文在介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及就业扶贫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就业扶贫的机制以及策略。认为结合“双创”“土地流转”“实用性村庄规划”等政策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是实现思想脱贫、降低返贫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就业扶贫;扶贫机制;扶贫策略
        前言:
        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所有贫困县以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是向乡村振兴挺进的第一步。脱贫后如何不返贫,成为各级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其中就业扶贫凭借“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成为关注焦点。就业扶贫涉及到了政府、劳动者、就业单位、信息平台等主体,如何分配责任形成多元主体长效就业扶贫机制,是制定具体就业扶贫策略前提。
        1 乡村振兴战略和就业扶贫概述
        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实现,取决于当前我国扶贫工作效果。保证脱贫不返贫是保证2050年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关键。就目前情势来看,还存在一部分人群脱贫返贫现象,在农村收入单一性、残疾、大病成为返贫的主要致因。而就业扶贫具有“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巨大优势,且通过劳动换得报酬提高了劳动者荣誉感,可以扭转其消极思想,实现思想脱贫,使长效脱贫成为现实。故而其有必要成为各级政府积极研究的对象。
        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概述
        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优越性,也是确保我党执政获得认可、拉近并改善党群关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正因为实现共同富裕如此重要,党和国家才会对其展开全面的研究讨论,最终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会议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具体的时间规划是:2035年实现农业现代化;2050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目标。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需要从城乡融合、共同富裕、质量兴农、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特色减贫七个维度来综合推进[1]。因为脱贫是激发农民致富并在致富之后产生更高追求的关键,故此我国政府积极地推出了精准扶贫政策,以期实现点对点扶贫,提高扶贫效率。截止到2020年,经过三年的努力工作,我国终于全面脱贫。
        1.2 就业扶贫概述
        就业扶贫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解决就业的方式保证农民摆脱贫困。就业扶贫是我国脱贫工作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就业扶贫在城乡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思想改造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一直以来,农民在就业领域都是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呈现了明显的季节性、劳动性、低薪性、风险性,在城市当中并不能够获得足够的尊重。为城市建设贡献血汗而不能获得相应的尊重,这种巨大的反差对农民进城务工有一定的影响。故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之下,就业扶贫需要创新形式,给予农民就业积极性,并且在就业过程里能够摆脱季节、工种限制,可以获得劳动保险,得到城市居民的尊重。由此可见就业扶贫的含义有二:第一,经济脱贫[2];第二,思想脱贫。经济脱贫可以让人产生更高层次的追求,而思想脱贫才是保证一个人一个家庭脱贫之后不再返贫的关键。获得城市居民尊重,拥有和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这是保证农民改变思维模式积极进城就业的关键。就业扶贫和其他扶贫存在一定的差别,主要是:
        第一,就业扶贫针对的是具有劳动能力以及具有劳动技术的对象。而其他扶贫方式虽然真的对象也具有各自特征,但并不如就业扶贫的特征明显。甚至于以往的扶贫方式并没有很明确的人口层次划分,故此以往的予钱、予物的扶贫并非精准扶贫,也难以发挥出长效脱贫作用。
        第二,就业扶贫具有广泛推进的优势。以往的扶贫针对的都是管辖区域之内的人口,外来人口难以享受到政策。而就业扶贫没有这样的严格限制,只要拥有劳动能力、掌握劳动技术,就能够在政府或者社会组织安排下就业,做到自食其力,达成“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长久性脱贫效果。正因为如此,就业脱贫在推行上更容易获得贫困人口认同,也会使得精准扶贫政策切实落地[3]。
        第三,通过就业扶贫推进社会培训体系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素养。随着我国就业扶贫政策落实,乡村技术培训机构增多,大部分进城务工者都会在这里学习技术然后前往城市以期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获得更高报酬。故此,就业扶贫推进了社会培训体系下沉,为农村人口素养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4]。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就业扶贫的机制与策略
        2.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就业扶贫的机制
        所谓机制指的是某项活动主体构成以及运行方式。从活动主体来看,就业扶贫工作涉及到了政府、就业单位、培训单位、劳动者、信息平台在内的多主体。在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大的背景下,这些主体必须形成一个缜密的配合机制,才能保证就业扶贫具有长效作用:
        第一,建立政府政策动态调整机制。社会就业和社会环境、国家政策有着紧密关联。社会环境稳定之下经济获得蓬勃发展,就会形成良好的“就业蓄水池”,能够保证农村劳动力有稳定的就业岗位以及广泛的就业范围,告别过去农村劳动力就业具有的低酬性、风险性、季节性、体力劳动性。另外,国家政策必须要灵活调整,能够通过产业扶持、资源整合、行业规范等手段来实现“兴产就业”。显然,达成这一目的需要各级政府拥有强大的信息系统,能够采集政策落实信息,收集社会反馈意见,从而做出精准调整。例如政府颁布的劳动法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劳动关系,能够给予农民工足够的法律保护,从而调动其就业积极性。另外,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能够派人蹲点,深入群众当中去获取信息,这样可以弥补信息化平台信息采集具有的不系统的短板。


        第二,建立社会培训激励和监督机制。在就业扶贫推行的过程里,需要社会培训机构来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及劳动技能水平。这是实现质量兴农、文化兴盛的前提条件,是确保劳动力知识结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一环。政府要发挥引导功能,确保培训机构能够及时下沉,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同时为了提高这些培训机构的积极性,能够提供有效的扶持政策,让社会培训机构获得税收、贷款等优惠。更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建设培训网络平台,推出其特有的培训产品。为了确保社会培训机构有效发挥作用,还需要调动文化部门等有关部门对社会培训机构的运行展开监督。具体操作流程为:首先,提升培训机构注册门槛,要保证有资质的主体进入市场;其次,对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场地、培训讲师等进行严格监督,要求培训内容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培训场地具有安全性、卫生性,培训讲师要有资格证书。再次,政府有关部门定期不定期抽查培训活动,并对活动进行评价[5]。
        第三,建立用工信息交互机制。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交通网络的深入发展,使社会人口流动呈现跨区域流动特点。为了促进人口就业需要各地方政府建立用工信息平台,促进不同地区间用工信息交互,能够为就业者提供就业指导,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而劳动者通过这样的信息平台,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就业目的地,或者有目的学习相应的技能。
        第四,建立多政策融合机制。目前为了实现农村脱贫我国推出了“土地确权”“宅基地确权”“土地流转”“实用性村庄规划”等政策,这些政策必须融合起来才能达到协同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实际上,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宅基地确权,正是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基础,其可以保证农村经济有稳健的运行基础,可以让农村劳动力从土地束缚中摆脱出来前往城市务工。甚至于在土地流转之下,可以吸引投资主体进入其中,以农场形式实现大规模运营。而农民除了可以受到土地转让费,还能到农场就近就业。问题是基层政府能否很好地将多个政策融合起来。这考验了基层政府尤其是村长村书记等主体的思想水平,对他们的经济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而言,只有提升乡村执政者的思想觉悟、经济管理能力,才能确保多政策融合。
        第五,建立城乡深度融合机制。在城乡融合当中阻碍农民入城的一大因素便是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乡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社保异地报销简化问题。而根源在于实现政府工作信息化,确保不同地区同一体系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实现异地入学、异地报销。一般而言,如果实现农民工子女异地求学并可以降低求学成本,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2.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就业扶贫的策略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建立较为完善的就业扶贫机制之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保就业扶贫的顺利推进。
        第一,就近就业。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较多的未开发的自然资源,例如荒山、河滩、荒野、湖泊等。鉴于当地人口具有地缘、血缘等优势,可以鼓励村民和村集体合作开发,建设有机果林、有机渔业、有机蔬菜基地等,可以将本村以及邻近村庄的闲散劳动力吸引过来实现就近就业。
        第二,创新就业。即迎合国家“双创”号召,打开思维实现广泛就业。除了前边所言的就近就业之外,还需要融入“互联网+”思维,能够促进农业产品走入电子商务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升销售业绩。根据目前我国生鲜产业的蓬勃发展现状,需要广大农村积极地建设有机菜园,并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构建本地有机农产品品牌。因为生鲜产品流入终端需要冷链支撑,故此政府需要延伸冷链系统,使其下沉到乡村,为乡村农产品进驻电子商务平台做出积极贡献。另外,通过有效的吸引机制来保证乡村大学生回流,有效地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为有机农产品品牌运作提供保障[6]。
        第三,全民旅游。对于拥有良好旅游资源的县乡而言,可以全民旅游形式来实现就业扶贫。围绕旅游景点科学设计民俗、民宿、民风、特产等服务主体,让境内所有群众投身于旅游产业之内,一同享受旅游产业带来的收益。这也能够提升当地群众对政府归属感,提高他们的配合能力。在此方面九寨沟县便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截止目前该地基本上实现了全民旅游规划,实现了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协调,实现了绿色发展[7]。没有很好旅游资源的乡镇、农村也可以凭借区位优势来建设农家乐、采摘园、垂钓池等来吸引城中消费者前来消费。
        第四,兴产就业。对于拥有村级企业的农村来说,因为之前管理粗放导致资产闲置,甚至于有的村级企业已经停产。因此,乡镇政府有必要联合村长、村书记来进行认真研究,能够整合资源激活村级企业,确保村民就近就业。为了提升村民的积极性和劳动主动性,可推出全民入股,按照股份多少分红。这其中的关键性问题是,乡镇政府需要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要保证筹集资金获得正确利用,防止个人腐化贪污[8]。
        第四,建立大循环农业。鉴于地方养殖业、农业、渔业、林业的分散性,建议农村整合资源建立大循环农业模式,可以针对性培养各领域人才,实现人才就近就业。大循环农业具有另外优势是,通过持续努力可以塑造卫生清洁、绿色美丽的农村环境,从而吸引更多人前来就业。通过大循环农业也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早日实现,让“实用性村庄规划”变得更加具体,实现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经济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
        3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需要精准扶贫来巩固脱贫效果,其中就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形式。使其发挥积极作用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信息平台等来协同努力,建立多元就业机制,夯实长效脱贫基础。对于农村而言,最主要的是提升基层干部水平,发挥基层资源作用,引导农民就近就业。这其中兴产就业、全民旅游、大循环农业都是实现就近就业、提升乡村资源利用率的具体形式。
        参考文献:
        [1]李铜山.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J]. 中州学刊, 2017, No.252(12):1-6.
        [2]张丽宾. 完善就业扶贫政策思路[J]. 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19(5):34-36.
        [3]张丽宾. 我国就业扶贫政策及实施情况[J]. 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19, 000(004):10-14.
        [4]雷搏, 侯玉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发展短板与补齐策略[J]. 现代化农业, 2020, No.487(02):61-66.
        [5]刘静中, 伟.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探讨[J]. 农业与技术, 2020, 040(005):166-168.
        [6]张懿祯.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电商扶贫长效机制研究——以湖南永州为例[J]. 农业与技术, 2020, 040(009):150-154.
        [7]李琼, 陈保平.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石台县乡村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现状与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031(003):86-88.
        [8]李清明, 睢党臣. 乡村振兴战略下"公司+农户"模式的风险及化解[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 000(001):157-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