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丽慧
(辽宁省朝阳县柳城街道林业服务站 122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随着工业化产业长时间的发展,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荒漠化问题与植被裸露面积逐年递增的环境问题,这给国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因此,保护环境势在必行,防沙治沙工程作为国家近年来提出的林业战略转变主要措施之一,不仅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更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造林技术展开探讨。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造林技术
引言:
通常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树木的成活率非常低,主要是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目前,中国的林业研究界以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以期扩大森林覆盖面,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并根据林业发展特点,从经验与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针对相关技术进行研究。
一、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特点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在西北大部分、华北地区中部和东北地区西北部,主要包含新疆大部分、甘肃、陕西北部、宁夏部分地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和辽宁西北部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复杂、光热充足、雨热通期虽然有利于林木的健康发育,但是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会加大风沙发生的可能,降水时空不均匀不利于林木生长,因此,历年以来,该地区的造林工程发展困难,林木存活率和保存率较低。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治沙造林技术的应用关键是实现对雨水、地下水的充分利用,从而为林木生长提供充足水资源支持。
二、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季造林技术
1树种选择
造林树种的选择应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造林目的、当地的环境条件等进行科学选择。干旱地区最大的特点就是水源缺乏,因而造林要充分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考虑。选择耐旱能力强、耐瘠薄土壤能力强、有发达的根系、萌蘖能力强、叶面积小且蒸发量低的树种,此类树种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蓄水保土效果比较好。在立地条件不佳、土层瘠薄的地块,适宜的树种包括松树、刺槐和柏树等;在一些地势平坦、风沙大的地块,适宜的树种包括杨树、山杏、五角枫和刺槐等;在一些地势低洼、土壤盐碱度高的地块,适宜的树种包括沙棘、枣树和白蜡等。
2选地和整地
土壤与苗木的存活率以及生长水平有直接关系,在造林过程中要加强土壤管理,首先要对造林地点进行科学合理地选择,造林地点要适宜大量树木栽种,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造林过程不能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林地点的交通要便利,以便相关人员技术对植物进行观察,并且有助于后续管理。其次,要对造林地点的土壤进行处理。整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栽种局部的土壤进行整理,一种是对土壤进行全面整理,常见的整地方式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竹节壕等,将土地整理成块状、穴状,适宜植物栽培。在整地时要对土壤进行深翻,耕作深度控制在40-50cm为宜,整地时要充分疏松土壤,使土壤的孔隙度增大,渗透性增强,有利于水分渗透到深层。
3选苗与起苗
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选择壮苗。
壮苗的标准为地上部分的树干要求有一定粗度、地下根系长势健壮、苗木挺直、分枝良好、色泽正常、没有病虫害发生以及其他损伤。起苗时动作尽量轻缓,提前浇透水,起苗多带土球,确保根系完整且无损伤。起苗的具体方法:在根系外半径20 cm左右位置垂直下铲挖苗,要求起苗的工具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锋利,以防造成根系劈裂,下挖的深度尽量深,一般要求比苗木根系下扎的深度深。
4苗木处理
一是修根。对于裸根苗,起苗后及时进行修根,先对损伤的根系进行修剪,一般采取平剪的方式,以促进伤口更好地愈合。仔细检查苗木的根系是否发生病虫害,一旦发现病虫害,及时剪除病虫害的根系。如果苗木的主根长势过旺、长度过长,可以适当截短,也可以适当疏除长势细弱的根系。二是修枝。适当地修剪枝条,可以避免幼苗水分蒸发过快,提高苗木造林成活率。修枝时一般先结合树种的类型确定定干的高度,剪去定干高度下方萌发的全部枝条,再对树冠上的枝条进行适当修剪。如果枝条长势很弱,则不需要修剪。对于长势旺盛的枝条,将2/3左右的枝条剪除为宜。三是截干。为了避免苗木树体水分消耗过快,确保造林成活率,对于具有很强萌芽力的树种可以采取截干处理,不仅可以确保造林的效果,还可以促使苗木主干长势笔直。适合采取截干措施的树种主要有五角枫、香椿和刺槐等。
5培养壮苗
培养壮苗是造林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要尽量就近采集苗木种子、种条,减少种子运输以及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对出苗率带来的影响。等种子出苗之后要进行合理定植,确保水肥充分,适当控制秋梢生长。在干旱地区造林时首选杨树、侧柏和刺槐,这些树种的根系比较完整,侧根发达,生长健壮,病虫害现象不严重。在培养壮苗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按照起苗技术进行操作,起苗前一周需灌足出圃水,防止苗木运输和定植过程中缺水而影响成活率。对于没有及时运走的苗木,要及时即假植或覆盖,防止暴晒和风干引起缺水。
6运输和栽种
将苗木运输到指定栽种场所的过程中,应该要选择合适的容器袋内,容器袋中的营养土要满足要求,以不黏为准,如果营养土比较感,则应该要加水保湿,但营养土也不能太湿润,以防起苗时根系与营养土松动。在移栽时要注意将幼苗轻轻从容器中挖出,以防太用力对幼苗植株的根部造成损伤。整个栽种过程应该要减少从起苗至栽植的时间,其次是要尽量带母土进行造林,对于苗龄超过3年以上的,起苗时需要带原床土,带土栽植,以提高成活率。另外,在栽培的时候要按照“一提二踏三覆土”的技术要求,让苗木在洞穴中直立,将植株的根系舒展开,然后填入一半坑土,再轻轻将苗木提起,使得土壤和苗木根系充分接触之后再将剩下的土壤填回坑中,并且压实,浇足水。
三、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吸水剂在抗旱节水造林中的应用。高吸水剂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农业部门研究出的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国才开始对高分子吸水剂进行研究,经过研究发现,高分子吸水剂是一种吸水力大、保水性强的高分子物质,产生的水分一般不能通过简单的物理方法挤出,而且还能够确保植物充分吸收和利用水分,为植物的健康成长提供重要支持。
沙地径流造林和滴灌节水造林。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通过采取以下2种方式来充分利用水分,即在能够产生径流的区域应用天然径流,在不能够产生径流的区域前期应用滴灌措施,通过滴灌操作促进地表结皮的形成,在出现径流之后依靠天然径流完成对植物的灌溉。在经过实践调查发现,应用滴灌操作系统之后,大扁杏、无刺大果沙棘、樟子松的成活率达到了90%。
根部注水技术。根部注水技术主要是指在树木根系周围应工具进行穿孔操作,穿孔深度为根系最深位置,在穿孔之后将注水管顺入到孔中进行注水操作,每间隔一段距离之后来回穿孔操作,一直到将注水管顺入到孔中,完成注水操作。根部注水操作不仅节省水资源,而且还能够让水分充分进入到根系的多个分布层,促进林木的健康生长。
结论:
春季造林技术良好运用的目的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对苗木品种的选择、种植前的处理方法、栽培方式以及种植后管理、浇水等,每一个步骤都会对苗木成活率造成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林业工作者需要有效地设计造林活动,完善造林项目,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增加技术性指导,科学选择抗旱造林技术手段,利用科技手段改善植物生长的环境。春季造林也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任红.干旱地区夏季扦插造林技术.林业科技通讯,1674-9944(2011)06-0187-02.
[2]祁生文.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配套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9):6-8.
[3]孙丽昕.秋季造林应推广根苗抗旱造林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