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高一岚

发表时间:2021/4/1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1年2期   作者:高一岚
[导读]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是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现代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要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一岚
                                                   (浙江省新昌县礼泉小学 312500)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是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现代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要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科学实验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加强对科学实验的重视程度,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从本质上讲,小学阶段教学的核心要义,应当是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如下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知识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网络发展对社会的冲击不言而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远远比知识本身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在这样的时代,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和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和传授。正是因为时代发展的要求,科学课程才作为小学阶段的必须课程进入到学生的世界。而影视教育理念的影响,又让很多教师通过知识灌输的方式给学生讲解科学课程,这样的教学模式,失去了科学课程作为一门现代化课程的实际意义。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2)有利于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自2001年起,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自此,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教师教学的核心任务。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不断推动和改革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俗易懂的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推动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3)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来说,小学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要从是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入手。文化基础要求小学生在学习中建设自身的基础知识体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代替老师的表达,培养自身的学科思维模式;自主发展要求小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学习,不应满足老师单纯的知识传授,还要将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去;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不要固守在学校教学中,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检验。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
       (1)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所学的科目中。在科学实验中,教师要详细的为学生解释学生的疑问,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的答案,从而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初步的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教师可以为学生解答,或者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整合,使学生扎实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小学生的年龄尚小,他们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向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实验仪器,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吸引到课堂教学之上。在观看和倾听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些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实验的方式消除学生的疑问,从而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磁铁的两极》和《磁铁的相互作用》课堂实验教学中,一开始我没有给小学生们直接讲解磁铁有“两极”以及有“相互作用”的知识,而是用提前准备好的两块条形磁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游戏,然后观察。通过游戏和观察,他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两块条形磁铁首尾相对的时候,有时是紧紧吸引,有时是相互排斥。在游戏中不由而然的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磁铁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就顺势引领他们进入了课堂实验教学,让他们在科学实验中寻找答案。
       (2)善于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中,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当改变传统知识讲解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积极的启发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质疑过程中,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资源,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3)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动手机会
        传统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科学教师对小学生参与课堂的重视度不高,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小学生双手被禁锢,从而导致小学生对科学实验丧失兴趣。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发展,小学科学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指导小学生自主学习,为小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会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实验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时,小学科学教师应以小学生为主体,让小学生自己探索声音的来源,从而使得小学生加深对该内容的理解,增加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促进小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4)合理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
        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如果想要提升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结合小学生的天性进行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如果缺少科学的实验方法也不能够掌握好科学实验知识。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小学科学教师应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从而使得小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实验方法。因此,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应结合实验教学内容为小学生讲解每个实验所运用的科学实验方法,并且在实际操作中重点强调;另一方面启发小学生对科学实验方法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光是怎样传播的》时,在进行试验时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光源,生活中有些物品具有光源”等问题,指导小学生对科学实验方法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在完成指导之后,为小学生提供自主设计科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可以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在科学实验中增加小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得小学生更加喜欢科学实验。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改的深入,小学科学课程有进行改革和创新,而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思维的发散,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付级.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
        [2]张雅霜. 论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 考试周刊, 2017, 000(092):50-50.
        [3]雷德玲.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J]. 新课程导学, 2016, 000(007):P.83-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