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目沟通——美术鉴赏探究的情感体验

发表时间:2021/4/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期   作者:殳妤岚
[导读] 王大根教授指出:情感是人类活动的动力,艺术除了能培养起人的世俗感情,它尤其擅长培养人微妙或崇高的生活情感,这是因为艺术对应着生命的逻辑形式——有机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和生长性。
        殳妤岚
        江苏省常州市三河口高级中学  
        王大根教授指出:情感是人类活动的动力,艺术除了能培养起人的世俗感情,它尤其擅长培养人微妙或崇高的生活情感,这是因为艺术对应着生命的逻辑形式——有机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和生长性。美术还能让人体验到生命的崇高。
        情感共鸣,是所有审美课程的核心所在。美术鉴赏承担着美育的“重头”。它在作用于人的情感方面有着更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它也是一种情感加认识,感受加理解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过程。
        在美术欣赏中如何奏响美术情感体验?
        一、抓住切点,深入识读
        常言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常学生自己的观观察、分析和讨论,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仁者见仁,会产生各种看法或不同评价。
        以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为例,许多资料认定她具有“神秘”的微笑,我们的学生真是这样认为?他们从图像中感受到了什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观点各不相同,如有的学生会持有“我觉得蒙娜丽莎并不美,她比较男性......”,“没有眉毛的人怎么会美呢......”。诸如此类的观点,这一方面体现了个体审美心理的差异性,也表明在学生情感培养时要遵循人的情感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此时,一味的灌输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美术情感的培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如何处理?如果采用批评压制的手段,后果将不堪设想。情感培养拒绝“填鸭式”“满堂灌 ”,“牵强附会 ”、“自圆其说”更行不通。教师此时多倾听后设疑。理顺学生的表达,“顺藤摸瓜”,引导学生观察、领会作品的精神趋向和内涵,从而使“情感”在学生的心理上站稳脚跟。
        二、大胆设疑,巧置矛盾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大胆设疑,巧置矛盾是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的活化剂。
        美术作品浩如烟海,粗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每件作品都隐藏着深厚的情感背景,如何使这些情感背景“大白于天下”,并使学生的情感?收到震撼?提问思考很重要。怎样用思考来唤醒学生的情感与意识呢?
        我国古代人物画中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有着极为丰富的情感背景,从外在形式观,其构图的精巧、精湛的人物刻画、非凡的写实能力已能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感应,但要激发其情感,还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大胆构思,巧妙策划。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从作品中反映出当时顾阔中对韩熙载的态度如何?”从外表看,问题似乎与本课无关,其实,学生研究了解了这一方面,无疑能对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创作背景、内涵等有更谈划的体会,况且学生本身对此类问题就感兴趣,?这也为学生的美术情感培养奠定了基石。


        大胆的构思还可用在美术欣赏的不同作品之间,在外国古建筑中,土耳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属基督教宏伟的拜占庭式建筑,印度的泰姬.?玛哈陵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建筑之一,它属伊斯兰教建筑,但两者在外在形式上却颇为相似,如果仅是让学生逐个作一了解,效果往往不理想。本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让学生感受接受挑战的情感满足和兴奋,我们不妨可就这两者巧置“矛盾”,采用对比欣赏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作品后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这两件作品的观察,有没有同学发现什么问题”?再根据学生反映,提出问题:“这两者在外形结构上如此相似,是不是属于同类建筑”?.....通过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所得到的应该不仅仅是认知上的提高,更有美术作品的文化性在他们情感领域里留下的烙印。
        三、深入情境,亲自体验
        大部分的中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和心理体会,这给情感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它只能从实践中来。”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人生来就怀着感情核的”,人经过后天生活的滋润,人生阅历的洗练,思想上的酝酿,逐渐走向成熟。事实上,没有什么比真实的生活,真切的阅历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了。
        我们不可能置学生于作品真正的年代,但却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感受、联想或“模拟体验”的方法加深情感的体验。事实上,很多美术作品都具有具体、形象的特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有意识的利用这一特征来培养学生的美术情感。
        其实绘画艺术本来就是种情感宣泄、情绪符号,所以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更是要动情的观照、真情的体验、生情想象,让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悲欢与共的情绪体验能让师生共同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情绪传达,创造出鉴赏课程教学的至高境界,也就是共情力的萌生。
        在探究范宽最有名的作品《溪山行旅图》时,不仅和同学们分析了画面的构图、笔墨、布景和造型,更着重探究其中的意境渲染,努力营造课程内的共情力。这幅画最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上崎岖的山路上有一行跋山涉水的商旅,他们撵着驮着货物的骡马?,在山中穿行。人和马虽然仅仅只是点景,但却很精妙的起到了“点题”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含有深远的意境。“路”寓意人生”,“行旅”可谓时间长河中的过客。范宽笔下的人物,沿着流水,正是要走出他们自己的道路。在此之前,未经人类触碰的峰峦叠嶂早已在悠悠天地间兀立了亿万年;而在不可预知的未来,也许仍将巍然屹立。宇亩时空的亘古久远与浩瀚无垠,更加对比出人类生命的短暂,这也似乎正要暗示观者人生苦短而要珍惜当下。这样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多位学生的发散阐述,把学生带进了世事变幻、波谲云诡的情感体验中,引起学生感情上的起伏和共鸣,在熏陶感染中,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活创造性思维。
        所有的课堂教学可以说都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动态过程?,需要教师的具备敬业精神、专业水平、独具匠心和综合素养等。如何使美术鉴赏具有专业性有充满吸引力,做到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又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这将是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课题。而美术的情感的培养,还依赖于学生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美术与文学同属艺术,二者密不可分,互为依存,?相互促进。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 ”的相结合,感受文字、文句、文章美也是美术欣赏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借鉴语文课的教法,如有感情地朗读,诵读作品中的文字于情境的创设,情感的培养不无裨益。
        学生的美术情感培养,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心目沟通,感受情感的“最强音”,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美术教学论》王大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