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婷
西安市工读学校 陕西省西安市710111
内容摘要:流浪儿童救助的困境与表现、流浪儿童的出路,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对流浪儿童的教育对策与建议。关键词:流浪儿童救助、困境与表现、出路、心理健康状况、教育对策与建议。
正文:迄今为止,对于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我国已陆续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等诸多条文。为了进一步加大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力度,2011年8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
一、流浪儿童救助的困境与表现
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50万人次的流浪儿童,流浪儿童受教育程度低。年龄段集中,生存方式单一,生活状况不佳。流浪儿童的形成有制度上的原因,也与开放的社会环境有关。贫困、家庭矛盾、监管不当、教育不当、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都会导致儿童外出流浪。在我国,流浪儿童救助政策发展缓慢、执行过程中存在困境,制约了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开展。
对于流浪儿童的救助,我国社会经历了一个转折、渐进的过程。但由于救助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境,使得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成效并不显著。综合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救助政策制定与实施存在在结构上的困境,政府包揽救助政策,社会组织参与力量弱小;第二,救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功能上困境使救助政策效果有限。比如,传统的收容遣送制度造成救助管理站在实施救助政策时,理念、方法陈旧;非营利组织自身存在缺陷、救助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流浪儿童的出路
流浪儿童,也称为流浪未成年人,他们是儿童中特殊的一群,数量却不容小视,几年前,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一课题组的报告表明,全国流浪未成年人约100万。
流浪儿童问题由来已久,这个弱势群体颇受人们的关注。大量有关流浪儿童问题的研究表明,许多流浪儿童来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多。
流浪儿童救助机构既然只是短期救助机构,就要采取各种措施,为流浪儿童寻找到归宿。概括起来流浪儿童应该有这样一些出路:1、送交其亲属,2、被收养,3、到儿童福利院,4、接近成年接受技能培训后自食其力。
三、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流浪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儿童。究其原因,不外乎由下列几方面造成。?
?? ?? 其一,并不是所有的儿童在面对可能导致流浪的处境时,都会选择流浪,这与流浪儿童的人格特征分不开。流浪儿童表现出比较高的焦虑倾向,他们不愿与人交往,内心深处有一种倔犟的特性,比较爱面子。面对家庭的破裂、贫困及暴力时,表现出超强的逆反心理;面对不理想的学习成绩及老师鄙视的面孔时,表现出一种不屑一顾以掩饰内心的无助来维护自己小小的自尊。在生活学习的不如意面前,他们开始怨天尤人,并长时间的处于悲哀和忧郁的情绪之中,渐渐的发展成自我鄙视、自我轻蔑。
其二,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理解。儿童之所以会走上街头,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原因。调查发现无论是被迫流浪的还是自愿流浪的儿童,在生活中都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理解。从小就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过早地接触世间的冷暖,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水平低。
其三,过去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流浪儿童在流浪之前或者由于学习成绩差,或者由于身体残疾,又或者由于家庭贫困等原因,曾经饱受父母的责骂,同学的讥笑,老师的冷眼。所有这些经历对流浪儿童的身心影响都很大。
其四,流浪原因也是影响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被迫流浪的儿童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反社会人格,对生活缺少希望,内心多少有一些报复社会的想法。
四、对流浪儿童的教育对策与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是救助工作的重点。?
首先,要尊重流浪儿童,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倾听,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去理解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
其次,改变认知,变自卑为自信。让他们真实地去感受成功的快乐,去体验自身的力量,激发他们内在的向上动机,渐渐地使他们变得自信、敢于交流、勇于发言。?
第三,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流浪儿童由于长期受人歧视,自卑和消极是他们身上的共性。训练教给他们交往的方法与技巧,使他们逐渐敢于和善于与人交往。?
第四,调节焦虑、抑郁的情绪。教给他们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加强自我认识,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第五,特殊个案的心理辅导。通过测试,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流浪儿童,根据问题成因进行个别辅导。?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注意学习目的性教育,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让这些孩子在学习中多体验成功的快乐,减少失败的挫折。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促进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
3、加强道德法制教育力度?。加强社会道德的教育,使其知荣辱,辨是非,懂法律,使其社会化的进程得以正常进行。
五、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支持系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主流社会对流浪儿童多贴有贬义的“标签”。主流社会对流浪儿童的刻板印象,很容易给他们贴上各种含有贬义的标签,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们用“小流子、小偷、小叫花子”等词语称呼流浪儿童,流浪儿童的行为不免要遭受到他人的非议与指责,长期的自尊受损很容易造成他们的人格缺失,使他们变得对除了金钱和物质以外的其他一切都不在意。再加上他们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引导,这样,这些孩子人性中“恶”的一面被凸显,社会化过程被异化。流浪儿童对于主流社会和群体方式有着复杂而无知的情绪。独立、敏感、封闭、自我、多疑、固执,缺乏合作意识,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即便是那些正在尝试改变的流浪儿童由于很少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鼓励,他们很快又会向负面方向倾斜。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承担流浪儿童救助职责的部门主要是福利院和流浪儿童保护中心。而这些民政部门的救助机构由于经费设施人力等各方面的原因,救助制度还不健全,救助体系还不完善。实际上,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等各部门都有相当大的资源潜力,却几乎没有用上。流浪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是家庭结构不健全和家庭功能破坏以后的流浪经历以及社会环境造成的,流浪儿童救助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他们回归家庭、回归学校、回归主流社会,如果这些儿童在救助过程中和走出中心后,家庭环境没有改善,世人对流浪儿童的歧视观念依然存在,社会支持系统依然不健全,我们的救助就显得苍白且无力。
今年九月份,陕西省综治办下发通知,要求西安、宝鸡、咸阳、延安、榆林、商洛六地市,把加强对闲散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矫治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点工作,要求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每个市都能建成一所专门接收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特殊教育学校或专门教学班,今年先在六地市试点,明年在全省全面推开。这无疑是救助流浪儿童的另一条路。
总之,救助流浪儿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就能做的,它需要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帮助。父母、学校、青少年救助中心、少保中心、民政部门等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挽救这些孩子,和街头的各种诱惑竞争,让流浪儿童早日回归社会的怀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