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敏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街乡普集街小学 712200
目前小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堂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营造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有效地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其实就是我们平常备课中常谈到的对教材的分析、理解。我们在说课的时候经常要求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前后联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这并不是一种形式,而是检验一位教师对教材解读专研的程度,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名师名家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而平庸的教师却会把简单的课上得很复杂,原因就在这里。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部分老师在研读教材中往往对两块内容进行曲解:其一,对例题的曲解。大家可能会认为例题只是一个载体,换成其它事例而不改变数据,例题的作用不会改变,因此常有老师把它改换成与学生生活更贴近的事例。对这节课而言,改换确实无可厚非,但对整个单元来说,改换例题是典型的不了解编者意图的做法。这一单元第一节“口算”中的一个例题,第二节“笔算”中的三个例题,都是以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作为事例,那么“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的概括也就水到渠成了。其二,对三种算法处理上的曲解。有老师认为教材中的三个学生分别用估算、笔算和计算器计算,那是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喜欢哪种方法都可以,殊不知这是计算题的估算、计算和验算的三个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题意的理解和已有的知识进行估算,如果要比较准确可以用笔算,然后用估算的算理作为笔算的算法,并把笔算结果与估算结果进行比对,观察是否接近,最后可以用计算器验算笔算的正确性。因此,只有有效地研读教材,才有可能营造“简洁而有活力,扎实而有实效”数学课堂。
二、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和评价机制。
课改把每一位学生放到了多维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个性的成长。
同样,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否有效、是否符合学生的成长,也要采用多元化评价,不能唯分数是论。课改实践中,我们坚持每月教学常规检查和“两最”评选(由学生自己评选本月最受欢迎的教师和最受欢迎的一节课),并通过教务处公示板及时向老师们反馈和公布,形成正面引导的良好氛围。每个期中、期末,学校组织学生代表座谈会,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直接听取学生的声音。每次期末测评后,测评结果只与教师本人交流。学校对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和反馈评价高的教研组、备课组,公开表扬,树立榜样;对学生反馈情况不太好的教师,实行个别谈话,帮助其进步。评价的目的是激励,这种多维度、多层面、实事求是的评价既保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让教师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只有保证教学反馈渠道的畅通,才能使教学工作落实得更有效。
三、创设有效教学下互动、开放、和谐的课堂。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应当使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灵活弹性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体验以及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和超越目标预定的种种表现等等。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树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新型师生观,以此来营造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为学生搭起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创新平台。有时,我们会在某种场合听到某个教师说这样的话:“这节课学生们配合得真不错。”从这位老师的讲话中我们感觉到,他已经在无形中把自己放在了课堂的中央,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而学生在他的眼中不过是助演的配角而已。这哪里是我们想看到的或学生们所需要的课堂?尽管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可以不尽相同,百花齐放,自主探究式也好,启发点拨式也罢,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教师已经从权威地讲授转变为平等地参与,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需要我们细心呵护、用心爱护、悉心帮助、精心雕琢的活生生的新人,是课堂上我们全力服务的对象。
四、有效的制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它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整套系统化程序。只有制定良好的教学设计,我们的教学环节就会环环相扣,教学思路才会清晰,教学过程才会流畅,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一个充满着思维活跃,情感交融的教学永远是我们追求的有效教学,一个充满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放,和谐的课堂永远是我们追求的最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