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笔下的质感》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4/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期   作者:郑姝倩
[导读]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质感,能够运用绘画手段表现出几种不同物品的质感。
        郑姝倩
        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        44360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质感,能够运用绘画手段表现出几种不同物品的质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画家作品笔下的质感,能够描述物体表面不同质感给予的触觉感受和视觉感受,学习画出质感的几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体验肌理、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关注生活中的景物,不断发现和感受质感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质感,感受质感并对作品进行分析描述,学习多种表现质感的绘画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用恰当的手法表现出物体的质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把收集来的各种物品(光滑的水杯和粗糙的陶罐),直观的给同学们进行展示,并请同学们都来摸一摸,说一说你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了解质感,进入主题。
(二)新课教学:
        首先给学生们展示几组物品的图片:羽毛、岩石、丝绸、皮毛、玻璃等,让学生大胆尝试用词语表达物体的美。
        运用提问法,交流感受:物体的肌理、质感感受
1、羽毛—— 轻巧、柔软(飘逸、柔美)
2、岩石—— 坚硬、不透明、粗糙、无光泽  (顽强、坚毅)
3、丝绸—— 细腻、有光泽、柔软、光滑  (华丽、典雅)
4、皮毛—— 蓬松、有光泽、柔软、光滑  (温暖、舒适)
5、玻璃—— 坚硬、透明、光滑、能反光  (晶莹、纯净)
        由此得出:基本概念
        质感:质感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的触觉或视觉感受,如布的柔软与钢的坚硬、瓷的光滑与陶的粗糙。
        了解质感的分类与区别。质感可分为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

不同的物质其表面的自然特质称天然质感,如水、岩石、竹木等;而经过人工的处理的表现感觉则称人工质感,如砖、陶瓷、玻璃、布匹、塑胶等。
        展示物体图片(木材、陶瓷、花朵),提问:哪些属于天然质感,哪些属于人工质感?从而加深对质感的认识。
(三)欣赏讨论:
        分别欣赏画家作品《根》、《任弼时》、《冠军的诞生》和《钢水·汗水》,运用讨论法,分析、欣赏、领悟作品。了解画家如何表现出不同物品的质感,以及整个画面质感给人带来的感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加深对作品,质感的理解。
        介绍质感的几种表现方法:(1)用形状表现质感:质感不同的物体形态变化是不同的,注意观察物体的形状,尤其是转折的地方,硬或软,薄或厚,可以通过细心地描画轮廓与结构形态表现出来。(2)用线条表现质感:线条的变化非常丰富,在描绘质感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将软硬。粗细、光涩等多种感觉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教材上的作品进行分析,感受不同线条表现出的不同质感,不同笔触表现出的不同质感。让学生掌握质感的表现方法。
        欣赏优秀作品,分析画家如何表现出物体的质感的(包括形状的描绘、线条的排列方法)。
(四)大胆创作:
        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绘画出一张富有质感的作品。引导学生在绘制过程中细致观察,大胆表现,并在绘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和指导。
(五)展示评价:
        请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做简要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鼓励,发挥评价的作用。培育学生对创作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六)课堂小结:
        进行课堂小结,总结课堂,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景物,不断发现和感受质感之美。
(七)教学反思
        此次公开课我上的是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教材《画家笔下的质感》第一课时。这一单元整体属于偏向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我所讲的第一课时内容则偏向欣赏评述。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教会学生一些实用性非常强的表现技法技巧,以质感的表现为切入点,所以,首先我要让学生了解质感的概念,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基本了解了质感的含义并且能够较准确讲出来;能比较准确地理解了三幅范画作品的主题,并且也懂得了质感表现对于主题表现的作用;在课堂练习环节,能够通过表现物体的简单形状来表现其质感;为本节课所专门制作的课件与视频在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及表现物体形状方面功不可没。此外,学生要清楚生活中的质感和画家笔下的质感的不同含义,还要知道质感的表现对绘画作品的主题表现的重要作用。在技法技巧方面要让学生掌握以形状来表现质感的理念及能够实际表现出简单的形状,而这一点,要以学会善于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妙变化为前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