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莹莹,徐晨来
厦门市民立第二小学
摘要:本文基于ADDIE模型,借助场馆的实场、人场和物场优势,建构5EX主题探究课程,让学生能面对真实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展开融合多种学科内容的学习,在无形中向学生渗透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行动力,培育学生的探究创造力,从而达成实践创新这一关键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场馆教育;小学科学;实践创新能力;课程模型
一、前言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所有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2016年9月,教育部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是解决教育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在这一总体框架下,关键能力是指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典型的学科特性与特定学科素养相关的特殊学科能力。实践创新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实践创新能力指的是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三个基本要点。[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指出,关键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加以培养。作为科学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为了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光靠校内教育是不够的,应该携手场馆资源,从校内走向校外,发挥场馆教育提供的实场、人场和物场的优势助力实践创新能力这一关键能力培育。
二、场馆视域下基于实践创新能力的主题探究课程建构
(一)场馆视域下基于实践创新能力的主题探究课程的内涵
场馆指与科学教育有关的各种公共机构,如科技馆、天文馆、污水厂、农业基地、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场馆视域下基于关键能力的主题探究课程就是借助场馆,通过校馆合作开发课程,本文阐述的主题探究课程聚焦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实践创新能力,即让学生面对真实情境的问题,通过将科学探究、数学应用、工程设计和技术制作有机统一,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
(二)场馆视域下基于实践创新能力的主题探究课程模型
虽然场馆本身所具有的的实场、人场、物场优势能有助于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但这些优势还需要通过系统开发与实施课程才能很好的显现出来。笔者基于课程设计领域中主流设计方法之一——ADDIE模型课程形成系统的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场馆视域下基于实践创新能力的主题探究课程系统设计模型
通过分析(Analysis)、设计 (Design)、开发 (Develop)、实施 (Implement)、评价(Evaluate)五个阶段,以“生活污水”这一主题,依托“厦门市污水厂”“农业生态基地”这两个场馆,开发出聚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主题探究课程《设计环保清洁剂》(如图2所示)。
图2 场馆视域下基于实践创新能力的主题探究课程模型
课程内容的框架是依据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提出的跨学科学习活动5EX 模型课程,分五个学习活动环节,12课时,即进入情境与提出问题活动(Enter and Questions,EQ); 探究学习与数学应用活动(Exploration and Mathematics,EM);工程设计与技术制作活动(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ET);知识扩展与创意设计活动(Expansion and Creativity,EC);多元评价与学习反思活动(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ER)。[2]
该课程的EQ环节将让学生有机会实地考察“厦门市污水厂”这一场馆,通过资料收集、分析等活动体悟真实的水污染以及水污染对人类和生态系统影响的情境,并思考生活污水的预防与治理方法。通过校内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使用环保清洁剂是预防生活污水的有效方式之一,从而自发提出如何制作环保清洁剂这一问题。课程的EM环节将带领学生在校内完成制作环保清洁剂的知识背景学习,而在ET环节学生将前往农业生态基地场馆,用场馆内的材料制作一款水果类的环保清洁剂。在课程最后的EC和ET环节中,学生将了解与课程相关的社会职业,尝试讨论如何利用课内知识解释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场馆视域下基于实践创新能力的主题探究课程的价值
场馆视域下基于实践创新能力的主题探究课程模型是借力场馆的实场、人场和物场特征,融合科学、数学、语文、工程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综合应用的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完成工程任务的过程中树立劳动意识,提升问题解决行动力和探究创造力。
(一)提供实场体验,渗透劳动意识
发生在实场中的场馆学习强调学生在有意义的生产生活中进行实践探索,学生所完成的任务往往是真实性的、具有实践性的。学生在参观厦门市污水厂的过程中,通过污水的汇集、处理、消毒过滤等环节了解生活污水预防与处理的知识,污水对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以及处理污水要花大量的人力、物理和财力。参观后,通过场馆对污水这一学习对象形象、立体的展示,结合校内背景知识的学习,学生将自发参与污水预防和治理的任务中,并在主动参加的课程活动中,逐步形成参与劳动,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
(二)搭建人场交往,提升问题解决行动力
人场即人与人互相作用、影响所形成的力量,即交往力。无论是在厦门市污水厂参观调查,还是在农业基地制作环保清洁剂,学生都要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场馆学习中构建起特有的、相互作用的人场,有助于促进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为学生在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中,锻炼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行动力搭建平台。
(三)创设主题物场,培育探究创造能力
物场是指场馆学习中的各种资源形成的资源场。利用场馆提供特有资源,创设主题任务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在《设计环保清洁剂》的课程中,学生在农业生态基地就地取材,运用科学课、数学课学习的多种水果能有效去除油渍、污渍等知识,选择采摘并处理苹果、梨、橘子等水果,通过加工、配比制作环保清洁剂。学生通过农业基地提供的主题物场,经历设计、修改、成品、再修改,经历完整的工程设计过程,养成一定的工程思维和探究创造力。
四、反思与展望
场馆教育对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价值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社会中学到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了进一步凸显场馆教育的优势,在实施课程开发时也要关注课程的开放性和评价的开展。
(一)课程开发应该更具有开放性
教师在开发设计课程时,基于场馆的特点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尽可能使课程内容真实、丰富,课程的活动情境具有不确定性、交互性,有意识地改变分科的知识点教学,从而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场馆学习环境中,经历探究性和创新性强的教育体验。
(二)课程实施应关注评价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
评价和教学两者相互联系、相互缠绕。场馆教育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扩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评价反馈的结果具有导向性,有助于教师统筹把握教学进度、调整教学方向。应将评价贯穿在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每个教学时段,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坚持多维度、多层面评价学生能力与素养发展的水平状况。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李克东,李颖. STEM教育跨学科学习活动5EX设计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19(4):8-9.
作者简介:林莹莹,厦门市滨东小学,一级教师;徐晨来,厦门市民立第二小学,高级教师。
本文为国家教育部“十三五”规划办课题“基于场馆视域的科学研学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课题号:FHB180599)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