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剑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 311100
摘要: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建构主义视角的合理建设和运用具有较高的研究和教学价值。笔者以统编教材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为例,基于该视角进行整本书阅读方法的具体探索。通过阅读方法的科学指导,促使学生对阅读文本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进而实现阅读效果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建构主义视角;整本书阅读;阅读方法
引言:
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已将整本书阅读上升到课程和教学的层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引导学生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1]”时,不妨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指导学生开展泛略阅读、粗浅阅读、精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等不同层次的阅读活动,确保学生更为深刻地感悟文本,提升整体阅读效果。
一、泛略阅读
教材编写者建议要有阅读“预期”,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阅读目的性越强,越能实现阅读效率的有效提升。在进行具体阅读时,首先需要有效落实“择读”,通过阅读书皮、简介等明确作者的其他著作和研究方向;阅读“序和后记”进行科学分类;阅读目录,感知本书的文本框架和大致含义。与此同时,读者还需要基于个人兴趣浏览和主题有一定联系的章节,对每个章节的最后几段进行重点阅读,明确作者的写作主旨。其次要创设具体的任务情境,安排具体的阅读任务和交流活动,提供思维导图样式,指导学生从作者、分类、背景、影响、评价、风格、主旨等十个维度掌握“如何阅读一本书”(参见美国的艾德勒?范多伦专著《如何阅读一本书》)。总之,略读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教师在具体落实教学活动时,必须明确学生阅读的独特性,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高度尊重,确保能够有效落实“因材施教”。教师在《乡土中国》阅读教学的单元整体设计时,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可以设计任务单,用自评、互评方式来推进,并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把握阅读门径,能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进行个性化知识的科学建构。
二、粗浅阅读
粗浅阅读具体是指对文本大意进行整体感知,学生在对文本进行第一次阅读时,需要确保一气呵成,即使出现拦路虎,也不要停下思索和查询,更不能返回分析之前阅读的内容,确保能够初步整体感知文本,避免堆积造成心理障碍或破坏。如果文本的难度较高,就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降低,甚至导致学生在阅读中呈现磕磕绊绊的状态,即使最后学生不能完全了解文本,也比完全不了解强。如果学生抑制不住想要逗留或往回看,则可以用手指进行辅助阅读,确保学生的眼睛可以跟随手指移动,直到阅读完整本书。当然,在这步阅读行为中,也不能毫无所获!要指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出文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如“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礼治秩序”、“横暴权力”等等。并试着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核心概念,以“下定义”的方式进行解释。笔者在开展具体教学时,就是参照省厅审定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学教评”》一书中学习任务单关于核心观点、关键概念和论证思路对比阅读、表格梳理的设计,并可以采取绘制思维导图和的方式,指导学生梳理行文的逻辑结构,开展原生态的真实阅读。
三、精细阅读
教材阅读指导中倡导“先‘粗’后‘细’,逐步推进”。所以第二次精读文本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逐字逐句地阅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全书提要和全文梗概,同时还需要开展课堂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笔记,并对作品进行科学而理性的评价。在阅读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动笔,确保学生对文字信息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使其能够进一步体会书中表达的具体情境,认真书写读书笔记,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首先结合导读课指导学生学会“批注阅读法”,要求学生边阅读思考,边认真做好纸笔上圈点、批注,如笔者利用《差序格局》单篇的精读指导课,帮助学生应用“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2]的“对比、关联、整合”等阅读方式,采用该种方式通读全文,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文本的重难点内容,进而对其全书的宏伟结构进行更为科学的把握。其次,引导学生列纲撮要,学会将文章中的细枝末节砍掉,明确其主要方向,并妙用“思维导图”法完成“段落式阅读”(参见红学研究会副会长詹丹语),对全书架构进行科学记录。随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做读书摘录,该方式是学生应用最为常见的笔记方式,但是在具体进行摘录时,学生需要对文段进行精细挑选,将其摘录出处注明。最后还需要写读书札记,及时写下自己在阅读之后的感想、感悟,确保能够为其后期撰写小论文积累丰富的素材。
四、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具体是指引导学生熟读静思,全面分析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确保能够对文本进行精确的理解和把握。反复阅读经典书籍具有较高的价值,在个人阅历和境遇的变迁中,每次阅读书籍都会产生不同的感想。可见“五步阅读法”中的重读不可或缺。如果在阅读之后,可以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与他人进行分享,能够确保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问题。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学习任务,学生在具体阅读过程中,需要进行创作性发挥。在具体进行知识建构时,不仅需要进行自我建构,同时还需要进行社会建构,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具体阅读《乡土中国》时,首先需要从整体框架开始,对文本内在联系进行科学把握,从而实现文本知识体系的合理构建。通常情况下,《乡土中国》具体包括14个章节,但是各个章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合理绘制,对文本脉络进行科学处理,确保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其次,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疏通词义,读者如果想要确保高度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者进行无障碍交流,必须合理界定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在阅读《乡土中国》时,该种学习方式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在本书中涉及通过“田野调查”提炼出的各项概念,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导致学生阅读难度相对较高,教师需要进行设计丰富的教学互动活动和学术论证,才能确保学生合理界定“四大权利”的概念内涵。
五、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根据特定问题进行文本深度的充分延展,确保在阅读过程中科学树立全局观念。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进行具体阅读时,如果想要对作者意图进行真正的领会,需要科学应用情境教学,对教师的能力和学生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相对于强力灌输和照本宣科而言,对学生进行真实情境的合理设置,科学组织语文活动能够提高阅读兴趣和效率,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例如设置阅读打卡,建立班级微信群,提供相关的学术文章开展比较阅读,组织学生基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环境,分析我国现代乡土中国发展的具体状况[3]。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明确作者的具体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乡土中国的时代变迁”进行深入讨论,综合对比现阶段的“乡土社会”的型态变化如“城乡一体化”和作者书中表达的“乡土社会”,在具体开展活动时,教师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科学培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同时利用“阅读测评题”培养学生阅读的专注力,鼓励学生从“人和自我”的阅读维度去建立自己与文本的关联,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六、结束语
总之,在对整本书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先行精读和研读,深度感悟“乡土文化”,并从建构主义视角对组织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做出精心的整体性设计。指导并帮助学生实现泛略阅读,粗浅阅读,精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的融合共生,实现撰写内容提要与小论文写作等写作方式的共生,追求阅读与写作的融合共生。确保学生对整本书具有更为深刻的感悟,构建属于自己的整本书阅读经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11
[2] 陈琳.《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策略分析[J].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20年02期
[3] 朱林鹏. 如何缩短学生与学术类整本书的距离--以《乡土中国》的阅读教学为例[J].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9(9):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