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非艺术专业舞蹈课程的美育价值

发表时间:2021/4/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期   作者:廖萍
[导读] 舞蹈课程是高校美育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舞蹈课程应充分发挥其美育价值。
        廖萍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摘要:舞蹈课程是高校美育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舞蹈课程应充分发挥其美育价值。本文通过对舞蹈美育内涵的探究,分析了高校非艺术专业舞蹈课程的美育价值,提出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舞蹈课程,应从培养学生的舞蹈审美素养与创新能力的角度,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提升其课程的美育价值。
关键词:高校;非艺术专业;舞蹈课程;美育价值;

引言:
        美育是审美、情操和心灵的教育,更是丰富大学生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艺术课程是高校美育的主体。舞蹈课程包含其中。当前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的大部分学生,进校前大多未接受过专门、系统的舞蹈教育,舞蹈基础薄弱。通过舞蹈课程,不仅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感知舞蹈的艺术魅力,获得舞蹈基本素养,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一、舞蹈的美育内涵
        舞蹈是身体语言的艺术,是用身体表现情感的艺术,是用身体与世人对话的艺术[1]。高校非艺术专业舞蹈课程是高校美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感知感受舞蹈的韵律美、节奏美、形象美,流动美,获得舞蹈基本素养,并理解蕴含其中的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重要桥梁。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反复参与舞蹈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习得舞蹈的实践能力,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理想,成为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高校非艺术专业舞蹈课程,首先应从关注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入手,通过欣赏舞蹈剧目、舞剧作品,观看相关的历史、文化纪录片,丰富学生对舞蹈文化的认知,扩大学生的舞蹈眼界,增强学生对舞蹈文化的感受与体验,形成综合完整的舞蹈美学理念。再通过合理配置的舞蹈课程内容,在解读和欣赏舞蹈动作语言时,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并适当融入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内容,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身体、感知身体、释放身体,运用身体表达创造舞蹈艺术之美。
二、高校非艺术专业舞蹈课程的美育价值
(一)获得舞蹈基本素养
舞蹈来源于生活,是人们自由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其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是多元多样的。因此,高校非艺术专业的舞蹈课程,应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从学生的个体水平设置个性化的课程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将学生所关注、所喜欢和所感兴趣的事、物引入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舞蹈蕴含的文化特征,探索不同地域、历史与文化因素对其舞蹈文化的影响,探索形成这些舞蹈风格的原因,探索不同舞蹈的变迁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亲身感受、体验到舞蹈文化的内涵,获得舞蹈基本素养,并将这些在舞蹈课程中获得的能力、素养迁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提高感受和感悟生活美的能力,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优化核心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增强展现舞蹈美的能力
舞蹈能够展现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舞蹈动作语言具有节律性,舞蹈的艺术性贯穿于舞蹈语言的始终。舞蹈节奏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地联系,比如老人迟缓前进的脚步、小孩敏捷地奔跑,车间机械运转等都可以在舞蹈中找到其影子。因此舞蹈节奏是在生活节奏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具有独特的韵律之美。
        高校非艺术专业的舞蹈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参与舞蹈过程中,感知感受舞蹈的律动之美,亲身体验、参与舞蹈的多样表达方式,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专属的舞蹈节奏,并随音乐节奏用自己的动作语言,去表达,去创造性地表达与表现情感,把一个个音乐形象转化为一个个的舞蹈视觉符号,逐步提升自己展现舞蹈美的能力。
此外,学生在表演舞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借助舞蹈服装、舞台灯光、舞美等要素,将一个个静止的舞蹈画面流动起来,不仅增强了舞蹈的艺术美,更能够帮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理解舞蹈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媒介,通过舞蹈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并感染其他人。


(三)提升舞蹈创新能力
        舞蹈是一种视觉艺术,舞者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舞姿造型、面部表情和眼神,随舞蹈音乐时而旋转、时而摇摆、时而跳跃,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舞蹈形象,展现舞蹈的艺术美,为人们带来美的感受与体验。高校非艺术专业的舞蹈课程,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状态,并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先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自由创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享受创作的过程,体验创作所带来的愉悦感与满足感,让学生在这些极富创造性的舞蹈实践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舞蹈创新能力。
(四)优化感受美的能力
        舞蹈是一门心灵的艺术,是用灵魂思考,用心灵对话,用身体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它是由流动的若干动作语言,借助韵律形成的一个整体。高校非艺术专业的舞蹈课程,不仅能有效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气质,形成健康优美的身姿态,为未来美好生活奠定基础。更能够提升当代大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能够帮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待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舞出来的是动作,思考的是生活,感化的是心灵,感悟的是人生。
(五)优化艺术创造能力
    舞者需要对所表现的事物展开丰富想象,并调动情感为舞蹈表演进行助力。舞者的表演即是艺术创造的过程,它让情感得到升华、潜力得到激发、想象力得到展示。高校非艺术专业的舞蹈课程,能帮助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内心情感,并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释放自己的情感,激发自己的创造能力,完成艺术创作与表达。同时系统化的舞蹈课程学习,还能优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身体塑形、锻炼身体、情感表达和思维发展构建起有效联结,实现自我意识的升华。
(五)提升身体的情感表达能力
        高校非艺术专业的舞蹈课程,能够为当代大学生搭建起用身体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和对生活态度的平台,提升身体的情感表达能力。身体基本表达能力是舞蹈的基础,在表达情感,展现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身体基本能力训练是提升身体的情感表达能力的基石。能培养学生关节开度和软度的能力,增强他们肌肉伸缩的能力。
        对高校非专业的学生来说,因其舞蹈基础较薄弱,这些身体基本能力训练,不但能提高身体的基本能力,更能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提升身体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提升高校非艺术专业舞蹈课程美育价值的措施
        第一,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当前高校非艺术专业招收的学生,进校前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经过专门、系统化的舞蹈课程学习,个别虽然有一定的舞蹈基础,但仍显不足。因此高校非艺术专业舞蹈课程,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模式,为非艺术专业的学生配置适宜的课程方案,对课程进行全面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进行精心系统的指导。高校非艺术专业舞蹈课程,应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尊重他们的表达,强调舞蹈课程的美育价值,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第三,保障学生动作的规范性,提升身体语言的美感。老师应该为学生设置适宜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并将规范并富有美感的动作语言深深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深刻体会舞蹈的艺术之美。第四,提升对身体语言的细节把控能力。老师应将表演技巧的训练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语言来展现舞蹈的文化内涵。第五,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老师在教学中应直观清晰地讲解每一个舞蹈动作要领与情感要求,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用动作表达情感,实现课程目标。
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非艺术专业舞蹈课程,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挖掘舞蹈课程的美育价值,在课程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舞蹈审美素养与创新能力的角度,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凸显课程的美育价值,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廖萍  王海英.《舞蹈基础与训练》[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张元.舞蹈美育对舞蹈本体发展的价值探析[J].人文天下,2020(16):49-52.
[3]周香妹.探析体育舞蹈的美育价值与有效实现途径[J].体育风尚,2020(05):211.

作者简介:姓名:廖萍(1968.0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重庆万州,学历:本科;现有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舞蹈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