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育发展场域扩容的有效途径——兼以北京市学生艺术节的实践为例

发表时间:2021/4/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期   作者:王杨
[导读] 随着人们对美育的认识不断加深,美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深刻。
        王杨
        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
        摘要:随着人们对美育的认识不断加深,美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深刻。面对丰富完整的美育概念,学校美育发展的现状因有其自身局限性无法完全实现。本文尝试在探讨对美育概念完整理解的基础上,客观认识学校美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北京市学生艺术节的实践为例,从美育内涵和外延、美育的实现形式、美育的发生范围、美育发展的整体水平等几个方面论述美育发展场域扩容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美育  美育内涵和外延  发展场域  有效途径

        近几年来,国家对美育工作日益重视,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北京市政府发布相关的指导性意见,人们对美育的研究也随着实践的丰富而愈发广泛、深刻。如今,人们对美育概念的认识是否变得更加丰富?学校美育发展的现状如何?美育发展场域扩容的可能性又在哪里?本文将尝试进一步探究。
        一、对美育概念的完整理解
        席勒最先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美育”这一概念:“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其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可见席勒认为,美育是对人的审美素养与心灵的教育,通过对美的感知,触动人的心智与情感,从而达到感性与精神上的自由。
        然而在席勒的概念体系中,因为受到康德的影响,其对人以及人格是一种抽象化的理解,即“我们就要对人格有一个绝对的、以其自身为根据的存在观念,这个观念就是自由”。可见,他忽略了人在本质上的实践方面,人的本质并不是抽象的,而是指向现实世界中广泛的实践活动,恩格斯说:“它(指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因此,从内涵上讲,美育并不仅仅是抽象意义上的人所达到的精神自由,更是现实世界中的人在认知、感受和实践中,通过对美的知觉和创造而感受到情感体验,不仅是知觉,更重要的是创造。这里的情感体验指的便是“个体基于知觉的感受过程,包括对于对象和自身内心的品味、体悟等情感经历”。
        到此,对美育概念的认识还没有完整,因为除了美育的内涵,还有美育的外延。以往,美育的外延多与席勒所倡导的美育相一致,即更多停留在审美的方面。但“美远不止于审美,而是以人的践行为本,从而与宇宙协同共在的‘天地之大美’。……没有人类和每个个体的活生生的存在、生活、实践、奋斗,宇宙将是毫无意义的一片荒凉。”从外延上讲,除了“对美的知觉”的审美教育,“对美的创造”即诉诸于实践方面的立美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即“审美主要是指发现美、欣赏美和鉴别美等认识美的方面……增加‘立美’才可以将表达美和创造美纳入其中”,这样,美育的外延才与内涵相一致,也更为全面和确切。
        二、学校美育发展对美育概念的诠释现状
        如前所述,理论上对美育概念的认识愈发完整全面,但实践上美育发展的现状又是怎样呢?这几年的学校美育实践能否更好地诠释出美育的内涵和外延呢?
        《意见》(国办发[2015]71号)中让有条件的学校开设舞蹈、戏剧、戏曲等课程,但绝大多数学校目前都无法实现。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器械配备上,虽然相较于2014年有了显著的进步(例如,我国小学阶段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从58.52%提高到95.17%),但在师资力量上仍然有很大的缺口。同时,许多政府和学校不太重视学校美育,再加上高考升学制度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即使器械配备齐全,音乐课、美术课也无法保证开齐开足。这种情况下,连“发现美”和“欣赏美”都很难实现。
        北京市作为美育工作的先行者,从出台文件到思想观念,从器械配备到师资力量都要领先于全国。2017年10月,北京市还成立了中小学舞蹈教研组,标志着北京市中小学舞蹈教育进入了规范化、系统化的发展阶段。

这也意味着 ,除了音乐、美术以外,又多了一种艺术形式可以更普遍地走入中小学课堂。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升学压力的存在,思想观念的差异,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别,让北京市的学校美育发展仍然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从美育概念的外延上讲,学校美育主要依靠美术课、音乐课来实现,教师讲授是什么,学生学习接受,有少数学生会主动尝试去问为什么,但更多地停留在发现美、认识美,学着去欣赏美的阶段,对于鉴别美、表达美、创造美的外延方面还有待实现;
        二是进而从美育的实现形式上,还主要停留在基本的课堂讲授和社团训练上,即更多是知识的灌输和被动的接受,形式比较单一;
        三是从美育发生范围上看,虽然更多人已经在挖掘除艺术课以外的其他学科中的美育资源和价值点,但无可否认,单纯的学校美育发展方式是有其局限性的;
        四是从美育发展水平上来看,呈现出地域上的不均衡,城区的优势远远大于远郊区,客观的优质资源也是城区优于远郊区。
        三、北京市学生艺术节的实践尝试
        由学校美育发展呈现的问题可以看出,目前美育发展主要由学校来承载,发展场域是比较局限的,怎样才能让美育场域不断扩容得到更充分发展呢?
        以北京市学生艺术节为例,作为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的艺术文化品牌活动,举办近三十年,如今已成为北京市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的艺术活动。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近几年艺术节也在学校美育发展之外找到了更广阔的价值空间,这也源自于活动自身不断的革新和探索。整体上的转变体现在:
        一是理念上,从结果向过程转变。淡化比赛性质,展演评奖不再设置比例制造竞争性;扩大活动前端和过程参与的主体层次,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服务都参与进来;更加注重文化内涵,也更加注重节日气氛。二是对象上,从少数人向多数人转变。不再是少数特长生的技艺PK,而是丰富活动形式让更多人参与其中;通过“互联网+”使受益群体不断加倍。三是从品质上,从高端向普及转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设计都更加趋于普及和多样化,不同层次的各方主体都能找到感受、参与和展示的舞台和平台。
        这些转变为补充学校美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更好地实现了美育发展场域的扩容。具体体现在:
        一是丰富了美育的内涵和外延。在没有比赛功利心的情况下,艺术节形成了“欣赏—参与—表演”阶梯式活动格局。不仅可以作为观众欣赏表演,交流讨论评选自己最喜爱的节目;还可以在感兴趣的前提下,参与零门槛的舞蹈、戏剧工作坊,感受舞蹈、戏剧的独特魅力,不再怕因没有特长而被拒之门外;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充分享受舞台,将自己的再创作淋漓尽致地进行表达。这样发现美、欣赏美、鉴别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美育概念得到丰富和完满。
        二是优化了美育的实现形式。学校里的艺术课程更多偏重于讲述和认知理解,而“艺术教育的最大特征是强调艺术实践,而这些对于旨在促进形成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审美教育来说,正是它的长处。……艺术技能实践不但有利于人的审美创造力的形成,也促进了人的审美感受力的发展。”不论是剧场、音乐厅里单纯的欣赏,亦或是沉浸式的参与还是忘我的舞台表演,甚至是现场环境布置中感受到的文化和美的元素,都会全方位的使美的情感体验更容易发生。
        三是拓展了美育的发生范围。艺术节中舞蹈、戏剧工作坊中的亲子活动促进家人彼此间的尊重与理解,全家总动员合作绘制一幅画,共同朗诵一首诗歌活动,等等;以及在环境布置的设计中,让社会服务更加符合美的需求、呈现更多的文化内涵。精美的纪念书签,俏皮的笔记封面,优美的背板配图、着色等等,这些匠心的巧思将美育从学校延伸到了家庭和社会,有力拓展了美育发生的范围。
        综上所述,北京市学生艺术节作为经久不衰的艺术实践活动,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充分发挥艺术实践的独特优势,不断探索与革新,成为北京市美育发展场域不断扩容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德]席勒. 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德]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