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云
溧阳市外国语小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也在努力追赶时代的步伐,争取做一个全面发展的教师。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费尽心机,采用各种先进的手段和方法,希望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殊不知,退一步,海阔天空。滞后一步,更能成就健康学生。本文就此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关键词:滞后 健康
一、滞后的方法,成就学生健康身体
现象:实物展台上放着一本科学书,全班同学盯着大屏幕,教师讲得兴高采烈
……
自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校园,走进课堂,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活力。确实,它改变了以往“粉笔”+“黑板”的教学环境,把生动逼真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集于一体,将学生带进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新天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使用,对于教师来说,课上得轻松了,对学生来说,学习也确实变得有趣了,但同时,它给我们也带来了许多比学习更重要的负面影响。调查显示,7—15岁是近视眼发展最快的阶段。走进教室,多少幅眼镜架在鼻梁上,我们的课堂上长时间开着的电子屏幕能不能推卸责任呢?这是看得见得影响,还有多少看不见的辐射也正在慢慢的侵蚀孩子们稚嫩身体。而这些变化,可能需要孩子年之后才会表现出来。因此,在课堂上,有些能够利用传统方法解决的问题,我们还是要用传统的方法去解决,不能光为了省事,图方便,而置学生的健康不顾。
二、滞后的理念,成就学生健康心理
案例:《研究鱼》一课上,老师问:“你们想不想把那个鱼鳍剪下来?”结果,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鱼鳍的作用,竟然安排学生依次把鱼的胸鳍和尾鳍都剪了,鱼鳍的作用是弄明白了,可是鱼的痛苦挣扎的情景,肯定也深深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一堂课下来,所有的鱼遍体鳞伤。其实这堂课不叫“研究鱼”,叫“摧残鱼”。
究竟是知识重要,还是鱼的生命更重要。也许,有人会说:“没有这样的经历,怎么学会这样的知识呢?”可是,对于这条鱼来说,究竟是你们的知识重要呢?还是我的生命重要呢?这与科学课 “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的学生的心理能否得到健康成长?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同时也有很强的破坏性。他们的破坏性之所以强大,不是因为他们的力量是如何之巨大,而是孩子的是非观念还不健全,他们会为了观察蚂蚁而把蚁穴翻个底朝天,会把蚂蚁投入水中观察他们是否会游泳,会给金鱼捞出来晒太阳取暖,会敲碎蜗牛的壳看看里面的结构……小学生的热情无可厚非,但其行为方式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反映了我们科学课缺失观察方法和取材途径的教学,缺乏热爱生命、保护弱小的教育。课堂上,教师要做一个善的行为的引导者,而不是带领着孩子们去破坏生命。
三、滞后的对话,成就学生健康思维
【案例】:五年级《岩石》一课的教学,在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岩石之后,教师提问:
“岩石有什么用途?”学生的回答不乏是:“可以盖房子、砌台阶、垒炉灶、 铺甬路,可以刻壁画悬挂起来当艺术品欣赏……”
体现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可以不囿于一个方面,这样的回答都是应该积极鼓励的。但如果有学生提出:
“岩石还可以用来砸人、砸玻璃……”
出现这样的回答,教师不妨理性地追问一下为什么?了解一下学生的动机。如果学生的理由是:“战争中,士兵在弹尽粮绝的时候,可以搬起石头砸向敌人”“可以砸碎玻璃解救被困车内的人”……这样的回答也是精彩的,这时教师的追问就体现了“伸”的作用。但如果学生的动机仅仅是损人利己,那么教师应该予以制止,并加以正确引导,这样的“收”也是明智之举。因为当儿童的思维发生发展以后,他们的情绪活动也就越来越复杂化,并出现了高级情感,如道德感等,科学课重视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更应关注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
对话是科学课堂教学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反映了一种平等、合作、互动、动态生成的课堂文化。“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 课堂对话的价值在于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这便是对话的生成性。在课堂对话中,师生、生生间的互动问答占了大部分,其中师生的互动问答是发问、候答、叫答和理答四合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候答”需要等待时间。美国心理学家罗伊研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只是本能反应,或者只是记忆库中片段的提取,这样的回答只是“参与和分享”,不具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价值性。因此,教师在提问后,要放慢节奏,增加两个停顿时间,第一停顿是在紧随问题之后的停顿,第二停顿是在学生回答之后。 多增加几秒停顿的时间,增加学生思考、提取、整理问题的反应长度,将使学生答题水平发生质的变化。
四、滞后的进度,成就学生健康成长
案例:在《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教师设计了播放《乌鸦喝水》的故事、“不湿的纸”游戏、“吹大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听话的乒乓球”、“乒乓球鼓起来了”等5个游戏探究活动,短短40分钟的课堂,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到下课仍然方兴未艾。教师在一旁为学生递送一些材料,提醒学生小心不要让水溅湿桌面。这类课堂,教学设计过多活动化、游戏化,导致教学活动堆砌,儿童在课堂上的手忙脚也忙,最后,只觉得这节课很忙,很热闹,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忙了些什么,收获了些什么。
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需要动用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等多类知识类型,因此,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是手脑并用的探索、实践、思考的过程,各类器官需要协同工作,再加上各组员之间合作也需要磨合,这样,学习进程势必变慢。而课堂中“比赛式”的催促,一来反映了教师对教案死搬硬套式的执行态度,导致学习过程程序化、操作化、机械化,二来也反映了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观念。
课堂完全可以“慢一些”,“学习”区别于“竞技”,科学探究学习是一个自然、自省、自悟的过程,更何况在实验教学中,“比赛”本身已经违背了实验的内在规律性。探究合作的科学课堂文化,呼唤“慢教学”。“慢教学”的课堂,课堂氛围一定是民主自由的,学生自由探究,自由言说,深刻领会学习本身的乐趣。教育是慢的艺术,课堂需要“慢教学”, 放慢语速、放慢脚步、放慢节奏,才能充分地展开教学过程,才有可能使学生从表面学习转向深度学习,有宽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新型课堂文化才会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