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梅竹
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教委办 福建泉州 362241
摘要:文章的文体不同,写作特点与语言特色,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也不同,学生的阅读感受也各不相同,在教学中基于文体分类下的阅读教学能够发挥各种文体的更大优势。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体分类教学的意义进行分析,提出文体分类教学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展开提供点滴参考。
关键词;文体分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意义;策略
文体分类教学是按照文章的不同体裁进行分类教学。不同文体的结构及表达方式不同,学习目标也不同,统编小学语文阅读材料以儿童文学体裁为主线,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感性,在教学中实施文体分类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不同文体的教学优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运用文体分类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是一种思维,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也不同,阅读方法应取决于需要阅读的文章的文体。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应着眼于作品的艺术性,重点要放在对作品语言的品味与感悟上;而实用文的语文要素指向实用,“实用”是实用文教学的价值追求。统编教材教材中有儿歌、童话、寓言、神话、民间故事、现代诗歌散文、记叙文、说明文、文言文等,它们各有其不同的特征。学生在阅读时用读小说的方法读诗歌,或者用诗歌的方法去读小说,都是缺乏文体意识的表现,会影响学生对文本含义的理解。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据文章的文体进行分类教学,因文而异,因体而教,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文体意识,构建语言能力和文体思维。
不同文体的核心价值不同,文体分类教学能够建立学生与这一类文体的联结,帮助学生找到阅读同类文体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不同文体的核心价值,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有效提高阅读能力。如散文是抒情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情感该如何抒发,品味散文语言优美、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教学小说,可以通过对文章动作、语言、心理一系列的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关键词句的体会,感悟人物形象。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大量同一类体裁的作品,利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引导学生辨识出这类文章的文体特征以及适合这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不断提高文体分类能力,建构属于自己的阅读经验。
二、文体分类教学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文本要素分析,引导学生辨别文体特征,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生对文本文体特征的思维判断会影响他们的阅读效率以及阅读质量,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辨别文体特征。教师可以从文本要素分析入手,让学生学习根据题目、文章的开头结尾及课后问题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文体归类。如部编版三年级《一块奶酪》,通过看题目就可以确定这是一篇有关奶酪的故事,应该属于记叙文。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预测了文章的文体后,就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判断预测的文体是否正确,并从文章中找出记叙文的六要素。学生通过阅读后很快就能够找出文章中的人物是蚂蚁队长,时间地点是搬运奶酪的途中,事件是蚂蚁队伍搬运粮食。在学生找到了文章的几个要素后,教师再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述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通过引导学生确定文体类别并找出文体的特征,使学生在阅读同类文体作品时知道从哪儿入手,应该关注哪些关键的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2.由篇到类,引导学生习得阅读技巧,提高文体思维能力。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反映,有着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虽然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及蕴含的情感不同,但是同一类的文体的文本阅读规律是基本相同的。
教师通过由篇及类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总结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阅读的效率,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效能感。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安排以“文体”为主题组织单元学习,如“神话单元”“诗歌单元”“民间故事单元”“小说单元”等。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文体的特点,巧用教材,确定单元内不同文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经典的精读课文作为范例,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指导学生从中习得文体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而一些相对容易理解的略读课文,则可以结合课后思考题作为“习题”,让学生独立阅读并完成思考练习,以检验他们的阅读效果。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文体分类从教授到练习再到自主阅读,学生的能力呈阶梯状提升,阅读自信心不断增强。
教师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神话单元”时,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盘古开天地》,初步了解“神话”这一文体的特征;接着让学生用“通俗的语言”展开想象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比较《普罗米修斯》与《燧人氏》,感受不同民族“神奇想象力的不同”,体会取得“火种”不同英雄人物的形象特点有所不同;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女娲补天》中神话的魅力。学生把前面所感、所学的想象和表达方式应用到“想象女娲捡五种颜色的石头的过程”,感受“女娲”的鲜明形象,为习作《我与 过一天》提前练笔。在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用习得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进行有效阅读,将单元语文要素“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反复落实,读写能力在阅读训练中不断夯实,文体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与提升。
3.群文阅读,拓宽学生文体分类阅读的广度,丰富阅读思维的厚度。
教学是为“不教”而“教”。学生只有将阅读中学到的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应用于实际阅读中,才能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教材中的文章与拓展文章结合起来,利用群文阅读丰富学生的文体分类阅读体验,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文体分类能力和阅读思维能力。如小说《桥》教学,在学习小说环境描写时,可与《诺曼底号》进行比较,学习情节描写时,将文本与《窗》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情节的出人意料。又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猫》和《白鹅》后,教师可利用课后的“阅读链接”《老舍笔下的小动物》,通过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体会到不同的作家在表达对动物的感情时,语言各具特色。
在群文阅读中,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文体阅读规律对文本内容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对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深入思考,拓宽文体分类阅读的广度,丰富阅读体验,强化阅读思维能力。
总之,受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影响,使得小学生无法用直观的语言和思维描述复杂的情感与思想。文体分类阅读教学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文体的阅读学习积累阅读体感,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也使学生对文体类型有更全面的认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深入解读教材,充分发挥不同文体的优势,找准切入口,挖掘文体的核心价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从领会文意的理解阅读到掌握策略的迁移阅读,促进他们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红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基于文体特色”问题设计策略例谈[J].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2015(02).
[2] 杨一囡.积极语用下的文体分类——以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教材为例[J].新课程·上旬,2015,(12):290-291.
[3] 马世卫.基于文体特征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7(06).
[4]周一贯."定体则无,大体须有"——语文教材文体分类的相对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7,(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