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俊兰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云龙镇学校 四川 泸州 646100
摘要:在新时期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应重视教学成果的全面性和一致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重视学困生的合理转化,要通过成因分析,更新教学计划,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让学困生主动参与语文知识学习,结合学困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完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能够推动学困生转化身份、形成信心。基于此,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学困生的成因及相应转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分析
前言:伴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理念的践行,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注重班级内学生的协调、同步进步和成长,也要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不同困惑实施指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基于不同角度优化学生的学习环节,会促进学生在信心和动力的驱使下,主动的参与学习,减少学困生,促进学生协调发展。
一、小学语文课堂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家庭原因是指学生在家庭中难以得到优秀的指引,家长对语文知识学习过程缺乏了解。此外,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原因、以及自身能力原因,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学习动力、难以掌握语文学习基本方式,形成学习困惑情绪[1]。
(二)学校原因
学校原因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积极性较弱。学校难以营造优秀氛围完成知识讲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不利于先进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水平的落实,导致学生取得的成果难以与教学改革思想相融合[2]。
(三)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自身原因是指学生自身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困惑情绪,学生抗拒学习过程,在课堂中注意力难以集中,认为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内容死记硬背,较为呆板枯燥,难以形成学习动力,缺乏学习信心、缺乏自我评价,致使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不强,时间推移形成学困生[3]。
二、小学语文课堂转化学困生的策略分析
(一)践行家校共育思想,转化学困生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落实家校共育思想,让家长参与到语文知识的教学和指引中,教师开展不同的模式,让家庭与学校同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指引,在连贯性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循序渐进完成语文知识学习,取得学习成果,合理有效做到学困生的转化。
例如:家校共育思想践行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召开家长会,语文教师传播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以及家庭引导的基本方法。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完成知识讲解,在家庭辅导中、家长同步监督学生完成语文知识学习,为学生营造优秀的语文学习氛围,会推动学生学习实效性的提升,让家庭引导、学校引导同步推进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二)营造优秀校园氛围,转化学困生
优秀校园氛围的构建是指学校要创建与语文知识学习相融合的校园氛围,让环境熏陶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学习。校园氛围的构建会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辅助语文教师课堂内的知识讲解,让学生善于应用知识,以此让动力推动学困生身份的转化。
例如:校园氛围的构建可以体现在,学校开展“书香净化心灵”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知识学习,结合自身学习到的不同知识内容,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处,体会语文学习知识的实用性,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转化其身份,强化学生的综合语文学习素养。
(三)创建优秀学习模式,转化学困生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建优秀教学模式,以此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难以集中、精力投入不强的问题。教师尝试优秀教学模式,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形成动力,强化学生的总体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方法以图片、视频方式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多元化。在不同故事题材、景色题材的教学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在生动性的语文课堂中促进学生理解知识,会保障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完善和提升,让学困生摆脱其身份,成为成绩优异者。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在故事题材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以教学情境为基础,让学生在文章学习之后出演不同的角色,学生能够进一步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特征,故事的基本构成和结构,让学生高效理解课文,以此强化学困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结语: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基于学生不同需求开展有效教学模式,在成因的基础上优化策略,让学生能够找到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同时注重学困生家庭环境的有效塑造,让学生在家庭、学校同步的指引中形成语文学习动力,强化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都昕蕾.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38-40.
[2]彭颖.教育传播学视域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策略——基于信息传播方式变革的思考[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12):40-41.
[3]邵美芳.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探究——以《大禹治水》教学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1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