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学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英武镇马场小学 553517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意识。本文先提出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进而提出了相关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教学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的新要求,也是为了帮助学生以后成为社会所需人才的保障措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其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提升作用。教师应该重视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1.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1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虽然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能对小学生的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让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像在认真参与教学过程。但规范能够管控人的行为,却无法全程管控人的思想。对于6-11岁这个年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不懂得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对于他们人生的真正意义,通常只按照兴趣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内容。而且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抽象性的特征,是将客观世界的各类数据及作用原理抽象成公式定理的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不仅晦涩难懂,还很枯燥无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入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新鲜感,让他们的精神集中在数学学习上,进而让他们产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1.2动手操作能力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动手操作的方法运用到数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手工操作能力。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会不停地思考,充分开发其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手工操作的同时,联系老师所教学的理论内容,能够促进抽象性的知识转化为形象性的知识。以后学生再遇到相关的数学问题,自然就会想到将问题变得形象化的方法。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原理时,学生可能不太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稳固性较低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让学生亲身感受,让他们对比感受三角形的稳定程度。让他们在亲身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通过亲手操作将抽象的定理在头脑内部进行加固,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吸收效率。
1.3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能力与理解能力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形象地表明了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让他们对知识有更加牢固的掌握。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知识输入的过程,还要有知识输出的过程。这两者必须同时兼顾,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所完善的其实就是输出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从头脑中提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反馈知识,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高以及对于知识的全面掌握。比如,在对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进行教学时,教师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动手制作矩形的剪纸。然后以学生调动学生的背景知识,询问他们长方形计算面积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将矩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将其变成两个直角三角形,询问他们两个三角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比大小很容易就能看出该直角三角形是原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自然而然地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动手操作能力得来的知识,能够很快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长期记忆,他们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会更深刻。
2.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方法
2.1提前准备形式各样的道具
要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动手操作,教师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道具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便让学生实践操作与数学知识的高度融合。为了便于学生有利于开展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教师在事前要准备充分的教学道具,比如三角板,圆规,胶水,回形针等等。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考虑到这些道具的准备情况,切实推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进程。在准备教学道具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道具的安全性,避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受伤,这是课堂期间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的第一原则。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选择相适应的道具,要尽量选择操作简便但又能体现教学核心知识点的道具,方便教师更好地把控整体教学节奏,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性,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教学道具,体现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主体性。
2.2动手操作阶段教师要体现引导作用
小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仍然有很大的不足,因此,教师在让学生依靠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全程予以指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自身经验不足,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时,设计的活动要比较简单,以验证知识为主要的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动手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同时,在学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全程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监督,当他们出现疑问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反馈,增强对知识巩固深化。当学生的年龄大一些时,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基础已经有所提升。此时,教师可以在设计验证性动手操作活动的同时,增加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得出一些新的公式,定理等内容。总而言之,教师在学生运用动手操作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要全面参与,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具体表现,因势利导,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2.3备课阶段充分考虑动手操作阶段的预期性与生成性
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环节,往往会出现很多的意外情况,生成新的教学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多设计几类教学假设,并设置相应的解决方案,保持课堂的良好秩序。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考虑学生最有可能出现思维误差的情况,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设想他们发生错误的原因,将问题解决办法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相联系,更深刻地让学生理解知识,走出思维误区。比如在教学生认识圆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犯一个错误,他们在很多人都会觉得半圆的面积与是同等直径下的圆的一半。学生之所以会犯这个错误,是因为他们习惯了定势思维,很多知识没经过大脑思考就理所当然地得出了结论。因此,出现了很多的错误。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此情况进行预设,并设计相应的动手操作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裁剪出 一个完整的圆,然后用粉彩笔在圆的外边缘标出它的周长。然后将其裁成两半,此时再标出圆的周长。学生就会立马明白自己的犯错原因。除了对于课堂动手操作设计的预设性之外,教师也要针对于教学设计的生成性,做好应对各类教学意外的情况,发挥教育机智,将课堂的生成性问题看做良好的教学素材,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2.4布置作业时合理融入动手操作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此重要,但动手操作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课堂教学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因此,为了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对他们提出加强动手能力的要求,让他们动手操作解决数学问题。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数学知识,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另外,作业的布置也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作业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认知背景与兴趣爱好。比如,在学习认识钟表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已的艺术构思,自由设计一副时针图,颜色自由搭配,第二天课堂开展评优活动。这样的作业不仅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同时还能体现自己的创作能力。同时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认真积极地完成作业。教师也可以定期举办课外活动,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运用动手操作能力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能发挥学生的集体意识,充分表现出了新时代的教学寓教于乐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成长为全能型人才。
3.结语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期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提高他们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记忆能力以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备课阶段充分考虑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知识内容,考虑课堂过程的生成性,多设计几套相应的解决措施,全程把握课堂节奏,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时予以引导,发挥动手操作对于学习数学的效益功能。除了在课堂教学时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布置作业时,也可以将作业的设计与学生的动手能力相联系,使得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巩固深化。
【参考文献】:
[1]张盈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08):37-39.
[2]李素惠.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J].学周刊,2019(25):67.
[3]巫虹华.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角形学习为例[J].亚太教育,2019(07):121.
[4]范云云.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A]. .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
[5]赵雪琴.自主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9(08):115.
[6]杜卫卫.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10):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