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丽
佛山市南海区业余体育学校
摘要:“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该秉持“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将本学科教学与德育进行有机融合,借由信息技术课堂这个平台,充分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未来成长和学习保驾护航。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德育教育;育人为本
引言
德育育人是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信息素养、实践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关注学生品行、修养的塑造,真正将“德育育人”渗透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中,促进中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一、虚拟与现实结合,培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人的一生受性格所影响,性格的形成与习惯有直接关系,而习惯则是行为的表现。由此可见,行为习惯对人的重要性,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堂中融入德育教育,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育人目标。一些初中生并不重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认为这门学科不在中考的范围内,可以不用学习,有些学生将信息技术课堂时间看作是缓解学习压力的时间,还有些学生将信息技术课堂时间看作是自己超越他人的重要阶段,这使得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课堂的行为表现并不好,进而会影响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1]。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结合学生们的表现,在机房内设置相应的规章制度,发挥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优势,有效利用信息化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可以要求所有上课的学生,都实名登录网络平台,后台机器可以记录学生的使用情况,学生可以在留言框中给教师评论留言,网络平台的信息会一直保存,成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数据。学生们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不仅可以掌握一些信息技术知识,还能明白保护计算机和桌椅,是自己的责任,也是一种公德行为,进而实现信息技术课堂融入德育教育的育人的目标。
比如:教师带着学生学习《熟悉“大管家”——管理计算中文件》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出两个场景,一个是真实的场景,一个是虚拟的场景,两个场景中的内容设置上,都有一堆整齐和一堆零乱的书卷,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两组学生分别选择一个场景,来玩“密码破解”文件搜索游戏,经过学生们紧张激烈的比拼之后,学生们会发现,最终获得的小组,都是在整齐资料堆里搜索的资料。通过在不同的场景中的游戏体验,教师让学生们发现有序整理事物,能够提高使用效率,进而给学生灌输养成爱整理的行为习惯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德育教育的育人目标。
二、合理设疑辩证,培育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感
信息意识指的是学生在面对信息时,具有判断信息好坏的能力,这是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的德育教育的体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们每天接受的信息非常多,信息种类纷繁复杂。面对这种大的信息环境,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帮助学生逐渐树立信息意识,提升辨别信息的能力,做到有效识别信息,并充分利用信息作出预期判断,为解决问题提供数据支持,逐渐形成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社会有用人才,践行教育教学育人的理念[2]。
比如:教师带着学生学习《追寻计算机发展的足迹》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结合本节课程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个算盘起源的问题,让学生搜集算盘的相关资料,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搜索结果。学生们在展示时,分成两个组,一个组学生认为,算盘是中国发明的;另一个组的学生认为算盘是日本发明的。教师先不公布正确的答案,而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都是从网络搜集的资料,但是结果却不同?学生们会再次对收集的信息进行考证,进而得到一致的答案。这种设疑辩证的教学方式,通过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能够形成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逐渐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一个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体现教育的育人作用。
三、利用信息化平台,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的成长受到生活和学习环境的直接影响,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借助信息化技术,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构建一个团结互助的学习环境。新课改之后,课程大纲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使得学生成为一个有温度有责任的人,能够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德育教育的育人目标。
比如:教师带着学生学习python编程《绿色出行——输入输出函数与赋值语句的应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出一个电子导学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将设计出的算法输入电子导学案中,学生就能知道自己答案是否准确。同时导学案还有计分、定时的功能,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可以结合自身的认知水平,规划学习方案,进而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环节,在导学案的指引下,相互帮助,一些学习学习弱的学生,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合作探究得到答案,为小组获取最高分而努力。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实现育人的目标[3]。
四、挖掘教材内容,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融入德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出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再给学生介绍一些信息技术操作内容的同时,将教材中的“爱”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通过设计一些爱国、爱家、爱学校的活动,实现德育育人理念的渗透,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具有浓厚爱国热情的学生,实现教育育人的目标。
比如:教师带着学生学习《敢为人先的广东精神——认识油漆桶和文字工具》的内容时,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南海精神宣传片段,学生看过宣传片后,会备受感染,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受自豪,接着教师在让学生们谈一谈南海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油漆桶工具”探究活动,组织班级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利用油漆桶工具,为国旗简笔画填充颜色,完成设计之后,在班级进行评比。通过这种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大爱情怀,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能实现德育育人目标[4]。
再如:教师带着学生学习《古朴迷人的广济桥——图像仿章工具的运用》的内容时,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完课程知识后,可以给学生发送一些校园卫生环境、教室卫生环境的照片,让学生利用PS工具,将照片中的垃圾都清除掉,将校园和课堂的卫生变得干净,进而培养学生的爱校爱班情怀。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学习完《Flash动画制作》之后,让学生利用这一技术制作出一张贺卡,送给自己的家人,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大爱情怀的青少年,学校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发挥信息技术课堂德育教育的育人作用。
五、引入典型事例,培育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网络虽然为人们带来了巨大便利,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网络具有共享性、实时性,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会借由网络的这些特点,传播不良信息和思想,或者借由系统漏洞,传播病毒,窃取重要信息。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抢险占领网络这个育人高地,通过引入典型事例,以及历史事件,渗透德育教育,培养良好安全防范意识。
比如: 在学习《确保安全上网——互联网的连接与安全防护》相关知识时,教师要特别强调网络随时都有可能受到宏病毒、木马程序、蠕虫病毒等的病毒和黑客侵入,除要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外,更要注意所接收到的一些邮件、信息、视频等的安全,当接收到一些陌生邮件,疑示文件、视频等时,一定不要随便打开,应先进行病毒查杀,之后再打开邮件或视频,或者下载附件。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历史事件”,直观的演示,由于缺乏安全意识,随便打开邮件、视频等,而导致电脑中毒,文件丢失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安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缺乏安全意识的危害。以此,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安全防护意识,并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5]。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告诫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时,一定要具备极高的安全意识,要注意密码、账号、手机号码等重要信息的保护,不要随便填写这些信息,并且不能像陌生人透露这些信息,从而避免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
结束语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其实质就是落实“德育育人”的教育理念,是智育与德育相同融合,共同为学生成长服务的体现。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价值,推进学生良好品德以及综合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折彩娟.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35.
[2]高伟刚.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0(19):18-19.
[3]周艳红.论如何利用微信开展初中德育工作[J].新智慧,2020(18):22.
[4]丁霞.探讨初中德育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2):85.
[5]朱欢.初中信息技术中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落实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18):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