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艳辉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附属学校
摘要:文中作者运用榜样示范的作用,将“爱”的教育融入音乐教育之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分析不同的音乐作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适时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作品的伟大,在体验之余,让“爱”与音乐永驻心田。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爱、榜样示范作用
正文
世上的爱有千万种,小到对个人,对家庭的爱,大到对祖国,对民族,及至整个世界的爱,因此也就有了对爱的种种表现方式,而“情到深处歌咏之”,则是人们常用的一种爱的表达。对于学校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自然就成了师生共同的美与爱的传播阵地。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音乐教学中,笔者经常把音乐作品与榜样示范作用结合起来。所谓榜样示范法,就是教育者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受影响教育者的一种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榜样示范法,一方面能通过榜样的言行,将深刻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人格化,使其生动而鲜明,富有感染性;另一方面,又符合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年龄特征,以及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心理需求。【1】
1让学生感受歌声中孩子们对世界的关注与爱。
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看英国十岁男孩迪克兰·盖勒布雷斯的《Tell me why》,视频中没有都市的嚣闹,没有哗众取宠的色彩,只有迪克兰清亮脱俗天使般的童声,同时穿插着多幅非洲、亚洲等贫困地区孩子们无声的画面,那一双双无助的眼神,无奈中隐现着期盼。歌曲唱出一个孩子眼中的不公平,多次出现的“Tell me why”, 是向整个世界,尤其是成人世界所发出的心中的呐喊,期盼着大人们能够解决小小心灵深处所引发出的种种不解:“为什么大家可以对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们视而不见?他要怎么做,才能够变成一个男子汉? 是不是必须通过争强狠斗,才能够证明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他的生命必须浪费在一个充满战争的世界吗?有谁可以告诉他,为什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内容,对于一个十岁的小男孩来说,确实是比较“超龄”,但我们也无法否认,迪克兰无懈可击的演唱技巧之外,让我们重新审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提醒学生们去关注世界每一个需要帮助与爱的角落。
我国孩子们的《种太阳》,则唱出了幼小心灵深处的最美好愿望:“我有一个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播种一颗就够了,会结出许多许多的太阳。”孩子们心中的太阳树,成为太阳之源,会让“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变得温暖又明亮。”这种让世界无寒冷与黑暗的“博大”胸怀,再次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内心世界的纯真与渴望。听完这首歌,再和着轻松、活泼的旋律唱一唱,想必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充满无尽的温暖与光明。
在孩子们的歌声中,小小年纪对世界,对爱的表达,让我们的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人类社会需要我们的爱,需要我们用自己能够做到的力量去献出爱心。
2从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手们的歌声中去感受爱
2.1国外流行歌手的榜样力量
已故美国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特立独行,有着放荡不羁的个性,斯皮尔伯格赞赏迈克尔·杰克逊:“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按自己方式生活的天真无邪的人。”学生们喜欢他,更多的是关注他的音乐,关注他的舞蹈等流行元素,而他的成就和影响力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极限!他一个人支持了世界上39个慈善救助基金会,保持着2006年的吉尼斯世界个人慈善纪录,是全世界以个人名义捐助慈善事业最多的艺人。当笔者把杰克逊这些对社会的贡献让学生们知道后,教室里在沉静之后,是从心底发出的赞叹之声。
在此基础上,笔者把教材中《We Are The World》的歌曲背景打到了屏幕上:1985年,非洲正闹饥荒,数以万计的儿童正受到饥荒之威胁,而非洲的情况是,人们开始放弃为生存而努力,因为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已是徒劳。在这样的背景下,流行之王迈克尔·杰克逊作为发起人呼吁美国歌手45位歌星联合演唱一起灌录歌曲《We Are The World》。这首歌曲风靡全球,震撼了亿万人的心:“快快伸出援助的手,将死之人最需要。让天下人民团结在一道!你我都知道:爱才是我们的唯一,献出你的爱心,让他们知道有人在关注,让生命更加自由,坚强,啊,我们已经明白,只要天下团结在一道,好日子终将来到。”这一国际性慈善壮举,为挣扎在饥荒中的非洲灾民筹集了5000万美金的捐款,摇滚歌星们完成了靠政治家喋喋不休的演说和国际会议没完没了的讨论所根本完成不了的壮举。
在欣赏歌曲演唱视频时,看到学生们脸上少了往日的嘻戏,更多是一种凝重在每一张脸上浮现。这时教学中对爱的表达是那样的自然,没有大口号,没有理论说教,但学生们却完全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不停留在表面模仿的层次上,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激励学生自学习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自我境界,达到音乐中对审美与爱的教育。
2.2国内流行歌手的榜样力量
《让世界充满爱》:1986年联合国国际和平年,当时24岁作曲家郭峰写成,由百名歌星演唱,献给国际和平年。歌曲结构清晰,手法洗练,作品洋溢着一股新时代朝气,倾诉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憧憬。它以深沉的命题、宽大的情怀,代表了通俗歌曲这一艺术体裁发展的新趋势;将过去仅局限于对个人身边狭小题材的描写开始上升为对全中国、全人类问题的关注。史诗般的庄严气概开始在一个新的审美层面上逐渐展示其清新的图景。【2】
郭峰说:“我在构思这首曲子时,追求的是一种崇高的、圣洁的、赞美的音乐效果。在配器上,我力求使古典和现代相结合。”
当学唱这首《让世界充满爱》时,歌曲所表达的情谊:“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紧紧地握住你的手,不需要更多的语言。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真心的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更是让学生对这首歌曲在我国所遭遇的98抗洪,汶川地震,台风等多个大的灾难之时,所发挥的不同寻常的作用进行了了解与深入探究,使学生们对歌曲所表达的“爱”不再只停留在表面的模仿。
这些爱的歌声在学生们的演唱中穿越时空,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爱没有国界,爱不分种族的“博爱”,对祖国,对人类的爱在学生的心田久挥不散。
1986年联合国宣布的“国际和平年”。美国迈克尔杰克逊的《We are the world》 ,台湾地区罗大佑的《明年会更好》,都唱响了全世界,表现出流行音乐对世界的深刻影响。【3】
3大师们的作品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世界大同的和谐之美与爱。
有人说,爱祖国是虚无瓢渺的空口号。但“我的祖国”这句亲切质朴的话语,是一切良知尚存的人的“第一”情愫。“歌唱祖国”是“为爱国主义精神所鼓舞的艺术家的(首要)任务”(斯美塔那语)。被称为“捷克音乐之父”的斯美塔那,以《我的祖国》为题的交响诗套曲,是对自己祖国最为深情的讴歌。【4】这部在斯美塔那在完全失聪时所完成的不朽之作,让我们充分感受作品美的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音乐,读懂了全曲蕴涵着曲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3.1我国作品的大爱之美
《黄河大合唱》:我国著名词曲作家光未然与冼星海,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痛斥了敌人的残暴,诉说着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勾画出了一幅幅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壮丽诗篇。整个作品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英雄气概,成功地塑造出中华民族的艺术形象。【5】郭沫若曾说:“《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乐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感情的词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心。”
可以说《黄河大合唱》是一部表现革命内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唱出了中华儿女对祖国与人民的深厚的爱。尤其是那久唱不衰的《保卫黄河》,更是激起所有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在课堂中,听完这首作品的《保卫黄河》四部轮唱后,我们能够感受到通俗易懂,明快简练的音乐语言,同时笔者问学生:
师:这首歌曲的名字是—— 生:《保卫黄河》
师:为什么要“保卫”黄河?
一个简单的问讯,立即把学生带入歌曲所描绘的时代情境之中,同样这一看似随意,但极含寓意的问题,结合作品所表现出的中华民众的伟大力量,让学生心头升起我们要“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伟大的祖国之爱。将这份情感融入歌唱之中,学生的歌声不再苍白与无力,坚定有力的歌声里充满了对黄河的爱,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3.2外国作品的大爱之美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温馨,平和,超然的欢乐,无比的崇高。《欢乐颂》是全曲的最强音,这是贝多芬一生最高理想的呼喊。“贝多芬的一生并没有享受过欢乐,但他却把伟大的欢乐奉献给所有的人们。”(罗曼罗兰语)而“正因为贝多芬歌颂了博爱,正因为他的心灵不仅是德国人的心灵,而且是人类的心灵,所以他就成为最伟大的、唯一真正伟大的人(圣桑语)”【6】
从1824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却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在这两百年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业余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感染!《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面人们团结成兄弟。”歌曲使具体的欢乐人格化,使欢乐拥有了普遍性,进而引申出对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追求,特别是对博爱的歌颂。
学生们从旋律平和,大气的歌唱中,充分感受到博大,包容世界一切不平的胸襟。从而使自己的歌声里也充满歌颂人间欢乐,宣扬博爱理想的美与爱的真谛。就象贝多芬在1792年的手记中所写:“竭力为善,爱与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忘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音乐与音乐教育就象贝多芬所说: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笔者就是在这样的音乐作品中,与德育教育相互渗透,体会作品中的爱的教育,智育与德育双重教育得以发展,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
爱与音乐永存!
参考文献:
【1】《教育学》 (北京出版社 钟祖荣 2006年3月)第212页
【2】《中国音乐圣典》 (钟鸣远 九州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54页
【3】《音乐鉴赏》(王安国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3月)第203页
【4】《音乐鉴赏》(王安国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3月)第254页
【5】《音乐鉴赏》(王安国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3月)第52页
【6】《音乐鉴赏》(王安国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3月)第239页